【第二十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诵经三千部,他一直执着这个《法华经》的经文,一直执着《法华经》的功德,把这个功德当作自我,结果他的心放弃了世俗的东西而执着《法华经》,已经被《法华经》物化了——物质化了、固定化了。他说:还好,遇到六祖大师,“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你一句话就把我破了。他说:

    “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如果不了解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要我们通过经文明心见性,我还以为诵《法华经》就是一个功德。如果我不能够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我不能解脱生死,诵《法华经》变成怎么样?第一个,成就一个大的福报力;第二个,成就一个未来得度的善根。如此而已。因为你被《法华经》物化,固定化、物质化。所以他说:

    “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最后这句话最重要。其实在三界火宅的这一念妄想的心,就是佛陀所证、众生本具的清净本性。

    所以你看,佛陀一再告诉我们:物质是固定的形状,是没有明了性的;我们的见性是有明了性的,它绝对不是物质,它是一个心法。而我们因为在物质上执着太久,所以已经被物质同化。所以,这个时候佛陀希望能够通过种种的证明把我们的本性恢复起来。是这个意思。

    子二、示无大小义 分二:丑一、疑问;丑二、答释

    我们看第二段,示无大小义。这个地方,其实佛陀都在证明一件事情,就是“见性不是物质”,就是这个观念。物质是有大小的。你看桌子比椅子大,椅子比抚尺大。既然是有形状,就会产生一个大小的对立。但是见性呢,身为我们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本来面目,它没有所谓大小的差别。

    丑一、疑问

    【图一】

    好,我们先看阿难尊者的疑问。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好,我们先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提出两个疑问,就这种见的功能的大与小提出疑问。阿难白告佛陀说:世尊!假设正如佛陀所宣说的,见性是周遍圆满的、必我非余——它就是我当下一念心性,就是我的本来面目,叫我不要怀疑,要我直下承当,而不是其他的物质——但是我心中还是有疑问,不敢承当。为什么呢?比如说,我们讲这个见的广大功能。您看,我阿难跟如来在一起的时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我见性的功能能够普观整个四天王殿的殊胜宝藏所成的宫殿;乃至于我安居在日月宫的时候,我的见性也能够周遍圆满,遍照整个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你看我的见是这么样的广大,看到四天王殿,看到日月宫,看到整个南瞻部洲。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退归到只桓精舍的时候,我现在跟佛陀回到精舍,我的见的功能只看到了僧伽蓝——僧伽蓝就是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乃至于我回到讲堂,这个清心讲堂——“清心”就是说法的地方叫清心,佛陀的法门能够净化众生的妄想——回到这个清心的讲堂,我只见到屋檐跟庑——这个“庑”就是走廊,我只看到讲堂的屋檐跟走廊。

    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说,我这个见性怎么会有这两种功能呢?一个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这个讲堂左右的屋檐跟走廊。就产生这个疑问。

    我们再往下看,看经文。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说,世尊啊!这个见性——此见如是,就是如是的见性,它的体性是本来周遍的。什么叫本来周遍呢?就是说,当我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我是周遍地看到整个娑婆世界;现在回到了讲堂的房间当中,我只看到讲堂当中的整个环境。这个地方有大小不定的变化。那么这个地方的道理,到底是见性缩大为小——就是说我本来见性在四天王殿的时候是很大的,回到讲堂以后缩小了?还是因为墙壁的关系把我的见性夹断了,让我的见性断掉了,变成障碍了?我现在不知道这个见性由大变小的功能的道理所在。希望佛陀慈悲,为我开示这个道理。

    这个地方的问题点就是说,阿难尊者他提出两个疑问:一个,大小不定;第二个,就是墙壁的障碍。这个见性是不是不定的?体性是不是突然间变大、突然间变小?第二个,它的体性是不是会被墙壁所夹断?为什么我回到娑婆世界的时候,回到讲堂的时候,一个墙壁就把我障碍住了呢?是不是我的见性会被墙壁所障碍?这个问题点就是,其实阿难尊者还是质疑见性是一个物质。

    见性,它的本质是不变跟随缘,这两个是同时的。同时的哦——恒不变,恒随缘;恒随缘,恒不变。所以我们叫即空、即假、即中,是同时的。外道提出“神我”的思想,外道的神我是一个固定的东西,它不能随缘的。这个“神我”创造万物,但是这个神我不能跟万物打成一片。它不能够说恒常不变、恒常随缘,举体不变、举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