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会通真性一理。

    前面我们看到,佛陀都是用否定的话来说。佛陀说,我们的真如本性不是绝对的没有,也不是绝对的有。你看都是用否定的,对不对?它不是空,它也不是有。现在,佛陀用肯定的口气来讲。那到底是什么?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那它到底是什么?这个时候佛陀把一切的万法会归到一念心性,开始用肯定的话来加以说明了,会归到真如本性的道理。

    这地方两段:第一段,文殊述疑启请;第二段,如来垂慈示答。

    寅一、文殊述疑启请

    【图一】

    我们先看文殊菩萨的启请。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这个地方首先标出众生心中的疑惑。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开始讲话了。文殊师利菩萨叫作妙吉祥。当然了,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古佛再来。他身为与会大众的菩萨的上首,这个时候他内心当中就愍念法会中这些三果以下的有学之人,因为他们对于真如本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产生了疑惑、产生了惊怖。那么他就在法会当中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告佛陀。他说,世尊!三果以下这些有漏的有学,不能够觉悟“如来发明二种”。哪两种呢?就是见性跟色空诸法。这个“色”指的是一切的色、声、香、味、触,五尘,“空”是指虚空。色空加起来就是包括一切的缘起法。那么,这些有学之人不能了解一念心性跟宇宙万法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的是跟非。“非”就是讲这个心性是离一切相的,“是”就是讲心性是即一切法的。对这个观念还是不清楚。文殊菩萨说,世尊!现前所缘的色空等因缘诸法,如果它是见的话,都是见性显现的话,那你应该能够把它指出来;如果它都不是见性,那么我们应该都看不到。所以他们对于这个是跟非两种意思——这个“是义”跟“非义”这两个真正道理的归趣都不明白,所以产生惊怖,并不是过去生命当中缺乏大乘善根。也就是说,他们是有善根的,只是一时的不明白而已。所以惟愿如来依止大悲心,再加以详细地开示:这些缘起的万法跟我们的现前一念心性的见性这两个之间的相互关系,到底是怎么样。为什么说这两个是“无是”而且是“无非是”,这道理是在哪里?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过去习惯性是单向的思考。说它对,我们就永远是说对;说错,就永远是错。我们很难说是即空、即假、即中,把空跟假两个东西同时思考,这个很难。所以说,佛陀在讲这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很多人就一时不能接受。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出来打圆场说,他不能接受,不是因为没有善根,只是刚刚开始接触,一时还不能完全接受。希望佛陀再继续地讲下去,就能够接受了。

    寅二、如来垂慈示答 分二:卯一、示妙体绝待;卯二、示迷悟得失

    好,我们看第二段,如来垂慈示答。这个地方有两段:第一个,示妙体绝待;第二个,示迷悟得失。

    卯一、示妙体绝待 分二:辰一、正明绝待;辰二、引例释成

    先讲真如的体性是离诸对待的。什么叫离诸对待呢?当我们要悟入真如的时候,不能有对立的思考。它不是对,也不是错;不是善,也不是恶。你要离诸对待,才能契证真如。因为它的体性就是这样,是离诸对待的。我们这里分两段:第一个,正明绝待;第二个,引例释成。

    辰一、正明绝待

    先正式说明真如本性是离诸对待的。我们看经文:

    【图二】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前面佛陀是用否定的方式来开显心性体用的关系,这个地方佛陀开始用肯定的方式。

    首先我们把见性——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摄用归体。摄用归体怎么说呢?佛陀告诉文殊菩萨跟法会大众说,其实这十方的一切如来,还有成就法身的大菩萨,他们一念心当然有时候缘众生的境产生大悲心、缘诸佛的境产生大智慧,但是当他把菩萨道收摄起来,安住在一种“自住”——这个自住就是自受用,这些法身以上大菩萨内心安住在自受用的真如三昧或者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他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他证得我们的身心世界当中能见的见分(这个见分包括见、闻、嗅、尝、觉、知,那个心法的功能)跟见缘(我们所受用的这些万法),这个见相二分,都只是一个生灭的影像,都是心性所显现的一个影像而已。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它们就像虚空的华(花),是梦幻泡影,觅之了不可得。当然,菩萨要“他受用”的时候,他要现出相状,现出比丘、比丘尼、优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