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讲】(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理论来当作生命的根源,它们的特色是一定有一个相状,他会明确地指出什么相状出来,就是它的体相。那么你说我们这现前一念心性是等同外道的自然,那请你讲出来,这一念心性是以什么为自体?因为身为自然的体,一定有它的相状。那请你把它的相状明确地指出来,你不要含糊笼统。

    这个时候,佛陀就继续地来开示。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 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佛陀说,你姑且来观察我们这微妙光明的一念见性——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到底它是以什么当作自然的体相呢?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之相为它的自体,还是以黑暗之相、还是以虚空之相、还是以阻塞之相为自体?古德说,宇宙万法,这四种相状就表达无遗了,就是光明相、黑暗相、虚空相、阻塞相,一切万法不离开四种相状。这以下佛陀就正式地破除阿难尊者的疑惑。

    他说,阿难,假设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以光明相为自体——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哦,它是光明的。好,你只要讲出这句话,就有问题了。心性以光明为自体,也就是说,当光明消失的时候它就应该消失。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光明有,它就有;光明没有,它就没有。一旦光明消失了,你现在走路走到黑暗的地方,糟糕了,你是以光明为自体,暗相现前的时候、光明消失的时候,你的心性也消失了。因为它以光明为自体,那你就应该看不到暗相了。这跟事实不符。我们到光明的地方看到光明,到黑暗的地方也看到黑暗。所以这跟事实不符,不能够说以光明为自体。你说以虚空为自体,那你就不应该见到阻塞的地方。因为它以虚空为自体,虚空消失了,你心性就应该消失了。但事实上,遇到了阻塞的物件,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阻塞啊。乃至于以暗相为体等等。所以也就是说,你以暗相为体,那么暗相消灭的时候、光明出现的时候,你的见性就断灭了,你就见不到光明了。

    这个地方就是说,身为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它跟外道的自然有什么差别?它是无相的,它离一切相。我们常常说它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其实“清净本然”只是一个概念,你不要以为说“清净本然”就是以干净为相,不是。如果以干净为相,我们凡夫不干净,那你心性不是消失了吗?不能这样讲。清净只是一个代表,就是它是无相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我们今天有相以后,我们的作用就产生很大的障碍。你看,一个杯子,这个杯子装了水以后就没有什么作用了。如果这个杯子是空的,你就可以装水,也可以装咖啡,装普洱茶,都可以。因为什么?因为它空嘛。因为它空,它才能产生无穷的、随缘的、广大的妙用。你看外道的真我也好,冥谛也好,都没什么作用的,因为它有固定的相,它哪有什么作用?

    当然,我们凡夫的心中是有相的,有我相、法相,我执产生我相,法执产生法相。换言之,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有能所,能受用的叫作我相,所受用的叫法相。比如说我看这个花,诶,这个花很漂亮。有一个我相,能受用;有一个花的法相。就产生能所。有能所就怎么样?开始造业了。

    你看我们分析人性。我们先不谈佛性,先讲人性。佛性一念妄动以后产生人性,人性以后它是怎么样?它有相状,唯识学说“我相、法相”。你看美国人的我相,他们个性比较开朗,比较积极;东方人的我相比较含蓄,比较保守。你看美国人,他有什么样的好处、什么优点,他一定要表达出来的。他刚刚学会唱歌,刚刚学会某一种技巧,他一定要在大众里面把它秀出来。那美国人认为也很正常,就是你有好处要表现出来。所以美国人的我相——以一种开朗进取产生他们民族的特性,就是追求一种坦诚,直接表达。

    东方的文化,它的思考是含蓄保守,所以你有优点表现出来是大忌,它开展出来是一种谦卑,人格的特质是谦卑。诸位!你到美国去,谦卑绝对不是美德。你跟人家开会,你都不表达意见,人家说你这个人没有兴趣,对这件事没有兴趣。你跟华人在开会,你意见太多,绝对是大忌。这个我相是不一样的。所以凡夫的想法是有我相的。由这个我相去造业,由这个我相来受用果报,来得果报。

    但是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当我们对这个相产生坚固执取的时候,其实我们整个广大的心性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因为我们没办法改变自己。《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不管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相,你都应该怎么样?先把这个相放下,要回归到无相的清净本体。先求无相,然后再产生有相。这个时候尽管有相,但你不会执着这个相,你随时现,应以何相得度则现何相。但是如果你一开始坚固这个相,你整个生命的作用就失掉了。

    我去读黄念祖老居士——这位净土宗的大德解释的临终十念。他说临命终的时候十念往生,这是因人而异的。他说有些人十念可以往生,有些人十念是不能往生的。他说,你如果学过般若波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