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当中已经了解了我们众生本具的本觉妙明的佛性,身为一个本觉妙明的心性,它的体性是非因缘的。我们前面讲过,因为它体是不变的。这样,非因缘的观念就破除二乘迷执因缘的这种障碍,因为二乘人是执着因缘法。在作用上,它也非自然,因为它有不变随缘的作用,所以破除外道迷执自然的这种观念。

    也就是说,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寂常心性,它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的。这个道理佛陀在前面的九番开示中讲得非常的清楚了,阿难尊者也已经懂了。但是阿难尊者心中还有什么样的一种剩余的疑惑呢?佛陀说,然而你却未能完全明白,当我们这一念心性生起作用的时候、跟外在的人事一接触的时候,这个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和合、非不和合的。这种中道的道理,你还不能完全明白。

    这一段的“责迷”,我们加以解释。在前面的九番开示,基本上都是阿难尊者先提出一个疑问,佛陀再加以回答。但这一段当中,其实阿难尊者并没有提问题。古德说,其实这一段是佛陀预知阿难尊者心中的妄执而责问之。也就是说,佛陀不必等待阿难尊者的提问,他预先了知。阿难尊者在心中还有这么一点微细的疑惑:就是当我们这一念心要深入人事因缘的时候,我们这念心跟外境到底是完全的和合,还是完全的分离?对这种中道的思想,阿难尊者还是有所疑惑。所以佛陀就直接地把它道出来,不必等待阿难尊者的提问,是这个意思。

    子二、征破 分二:丑一、破和合;丑二、破不和合

    我们看第二段的征破。佛陀既然责问,以后就要把它加以征问跟破斥。这个地方分两段:第一段是破和合,第二段是破非和合。

    丑一、破和合 分二:寅一、牒疑;寅二、正破

    破和合,等于是破除因缘的意思,开显这个不变的体。这当中有两段:第一段是牒疑,第二段是正破。

    寅一、牒疑

    首先,佛陀就牒示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情。我们看经文: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陀说:我现在要开示这个非和合的道理,还是要假借这个前尘的因缘来问你。这个前尘,也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那个外境的相状,包括了明、暗、通、塞等种种。为什么阐明心性要假借前尘呢?因为我们的心性是无形无相的,如果不假借外在的明暗塞通,它是不能加以显发的,所以必须假借前尘来说明和合跟不和合的道理。为什么要来阐明这个道理呢?因为阿难尊者你经过前面的开示,心中还是依止一切世间的妄想执着,你现在心中还是认为,我们这一念众生的心性必须假借因缘的和合才能够生起。所以你心中还有一种疑惑,以为无上菩提心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才能生起。这个就是阿难尊者最初的疑惑。你看他最初出家,佛陀说,那你怎么出家的?阿难尊者说,我出家的时候生起的菩提心,是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胜妙殊绝而出家的。所以这个菩提心是怎么样?看到一种身相的庄严而出家,那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了。因为你看到佛陀三十二相,那万一佛陀变老了、变死了,你心中的相消失的时候,那你出家的心就被破坏了。因为它随境而生,自然会随境而破坏。你不是发自内心的对道理的思惟而发起的菩提心。所以他这个时候还是认为:我菩提心的生起,一定要假借外在因缘的和合才能生起。

    关于这一点,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发起菩提心不必假借外在因缘、可以直接从道理上思惟而生起呢?因为我们众生的寂常心性是本自具足、不假修得。其实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我们这一念心“达妄本空,知真本有”,我们这念心本来就具足菩提心,就是本来就具足如来密因嘛。只是我们一再地受了妄想的干扰,心随妄转,如此而已。所以,既然是我们众生本具的,那么就不必假借外在的和合。也就是说,如果菩提心要假借外在的因缘和合,那凡夫没有一个人可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只有佛陀才有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没有所谓的“如来密因”的这个道理,那众生就不能够成就这个成佛的密因。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要破除这个非和合的道理,是因为我们菩提心是不必假借外在因缘就能够生起的,是这个意思。

    寅二、正破 分二:卯一、破和;卯二、破合

    好,我们看寅二的“正破”。“正破”当中有两段:第一个,破和;第二个,破合。这个“和”跟“合”,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和”,是说两个物质互相地参杂而失去了它原来的本质,叫作“和”。比方说,你拿面粉跟水混在一起,参杂以后就变成一个面团了。它已经不是水了,也不是面粉,这种情况叫作“和”,互相地参杂。第二种,“合”,是两个物质的结合,但是没有失去本质。比方说一个杯子,杯盖跟杯子的本身上下地结合,但是这两个东西都没有失去它原来的本质,这个叫作“合”。

    卯一、破和

    【图一】

    首先我们先破第一个“和”。这当中有六段的开示。我们先看第一段,举法标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