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讲】(2/6)
界。这个时候一念的妄动以后产生了能所,就产生一个能见的心法跟一个所见的狂华的一个外境。那么这个时候“兼目与劳”,这个“目”是指能见的眼入;“劳”指的是虚空中的狂华,所谓外境。这种能所,都是菩提心性当中的一种疲劳的相状。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其实,当我们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是没有眼入可得,是没有这种狂华可得的,那是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一念不觉而产生了三细。
这以下说明,外境的刺激产生六粗。
看第二段: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面是讲三细,这个地方讲六粗。前面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一个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境,这个时候心境产生交互的作用。古人说,其实这段经就是讲到两种情况:一者由境牵心,二者由心取境。
首先我们看由境来牵心。因为这个外境的明暗两种虚妄的尘境,就牵动着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而引发了六根这种见的功能,而居于胜义眼根当中。这个胜义眼根,基本上在本经当中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它产生的因缘是外境去牵动内心。那么,色心的和合,产生了一种胜义眼根。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前面是由境牵心,这个地方讲由心去取境。这个时候再依止这个能见的眼入去吸揽外尘这种明暗的尘象,就产生了这种能见的见性,也就是眼入当中能见的功能就出现了。
这个地方正式说明,眼入这种见的功能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这个见的功能,其实离开了明暗两种尘象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由境的牵动才有的。所以,假设离开了明暗两种相状,它这个能见的功能也就不能存在。有外境才有内心嘛,你把外境拿走了,这个时候它能见的心也消失了。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这个眼根,它不是从明相、暗相而来,也不是从根(不是从胜义眼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而出。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出处。“非明暗来”是指的它不是他生;“非于根出”指的它不是自生;“不于空生”,不是无缘无故从虚空而生,是说明它不是非因缘生。简单地说,它是“无生”。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总相,把这个见的功能生起的因缘作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探讨这个见的功能是从哪里来,就各别的解释了。我们看这以下有三段。
先看第一段: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那么假设它是他生,是从外境而生。为什么你有见的功能呢?因为有明暗的刺激嘛,所以是从明暗而来。假设眼入从明相而来,当暗相现前的时候,你这个眼根见的功能就应该消失了。因为你从明相而来嘛,那么暗相现前的时候,你这个明相也就消失了嘛;那么明相消失了,你这个见的功能也应该消失才对啊,这个时候你就看不到这个暗相了。但事实上跟实际相反,我们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所以“从明相来”不合道理。反之,假设这个眼入是从暗相而来,那么这也有问题。当明相现前的时候,暗相消失,你的见的功能也随暗相而消失,那你就应该见不到光明。这个也是不合道理。所以,我们这个能见的心,是从外境而来,是从他生,这不合道理。它不是从他生。
我们再看第二段,说是从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说是你这个见的功能是你自己生起的,你自己的胜义眼根产生一个明了的功能,这个叫作见,那这个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自己的胜义眼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你就不需要假借明暗二相的刺激嘛。事实上不然。我们离开了外境,我们能分别的心也就不能活动了,因为心境是缺一不可的。你说你自己可以生,那你自己可以生的话,你就不需要外境啊。而事实上不然。当我们离开了明暗两种相状,我们这个能见的功能根本产生不了作用。所以自生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见精这个能见的功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因缘生的。所以自生也不对。
第三个,看无因缘生。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说是你这个眼根当中见的功能,是无缘无故、是从虚空而生,那么这样子讲的话,当你观看了前面的尘象,观看完的时候,你这个眼根、你这个见的功能就应该回到虚空啊,因为你从虚空而来嘛,你跟虚空假借的嘛。那么你看完事情以后,你这个见的功能应该又回到虚空。当你回到虚空的时候,那你应该可以看得到虚空本身才对啊。你从虚空而来,最后你又回到虚空,那么你应该看得到虚空。其实是不合道理的。
另外一段,“又空自观,何关汝入?”虚空自己去观察外境,假设你说它真的可以看得到虚空,那么虚空自己看到自己虚空,那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那是虚空的事情嘛。事实上,我们的眼入是跟自己的身心世界有关系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其实,当我们回归到真如本性的时候,是没有眼入可得,是没有这种狂华可得的,那是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一念不觉而产生了三细。
这以下说明,外境的刺激产生六粗。
看第二段: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前面是讲三细,这个地方讲六粗。前面是一念的妄动产生了一个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境,这个时候心境产生交互的作用。古人说,其实这段经就是讲到两种情况:一者由境牵心,二者由心取境。
首先我们看由境来牵心。因为这个外境的明暗两种虚妄的尘境,就牵动着我们一个明了的心,而引发了六根这种见的功能,而居于胜义眼根当中。这个胜义眼根,基本上在本经当中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体,它产生的因缘是外境去牵动内心。那么,色心的和合,产生了一种胜义眼根。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前面是由境牵心,这个地方讲由心去取境。这个时候再依止这个能见的眼入去吸揽外尘这种明暗的尘象,就产生了这种能见的见性,也就是眼入当中能见的功能就出现了。
这个地方正式说明,眼入这种见的功能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产生的。这个见的功能,其实离开了明暗两种尘象是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由境的牵动才有的。所以,假设离开了明暗两种相状,它这个能见的功能也就不能存在。有外境才有内心嘛,你把外境拿走了,这个时候它能见的心也消失了。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这个眼根,它不是从明相、暗相而来,也不是从根(不是从胜义眼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而出。这个地方是说明它的出处。“非明暗来”是指的它不是他生;“非于根出”指的它不是自生;“不于空生”,不是无缘无故从虚空而生,是说明它不是非因缘生。简单地说,它是“无生”。
这个地方就是一个总相,把这个见的功能生起的因缘作一个总标。
这以下就探讨这个见的功能是从哪里来,就各别的解释了。我们看这以下有三段。
先看第一段: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那么假设它是他生,是从外境而生。为什么你有见的功能呢?因为有明暗的刺激嘛,所以是从明暗而来。假设眼入从明相而来,当暗相现前的时候,你这个眼根见的功能就应该消失了。因为你从明相而来嘛,那么暗相现前的时候,你这个明相也就消失了嘛;那么明相消失了,你这个见的功能也应该消失才对啊,这个时候你就看不到这个暗相了。但事实上跟实际相反,我们是明来见明,暗来见暗,所以“从明相来”不合道理。反之,假设这个眼入是从暗相而来,那么这也有问题。当明相现前的时候,暗相消失,你的见的功能也随暗相而消失,那你就应该见不到光明。这个也是不合道理。所以,我们这个能见的心,是从外境而来,是从他生,这不合道理。它不是从他生。
我们再看第二段,说是从自生。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说是你这个见的功能是你自己生起的,你自己的胜义眼根产生一个明了的功能,这个叫作见,那这个有问题了。假设它是从自己的胜义眼根而生,那么如此一来,你就不需要假借明暗二相的刺激嘛。事实上不然。我们离开了外境,我们能分别的心也就不能活动了,因为心境是缺一不可的。你说你自己可以生,那你自己可以生的话,你就不需要外境啊。而事实上不然。当我们离开了明暗两种相状,我们这个能见的功能根本产生不了作用。所以自生是不合道理的。所以见精这个能见的功能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它是因缘生的。所以自生也不对。
第三个,看无因缘生。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说是你这个眼根当中见的功能,是无缘无故、是从虚空而生,那么这样子讲的话,当你观看了前面的尘象,观看完的时候,你这个眼根、你这个见的功能就应该回到虚空啊,因为你从虚空而来嘛,你跟虚空假借的嘛。那么你看完事情以后,你这个见的功能应该又回到虚空。当你回到虚空的时候,那你应该可以看得到虚空本身才对啊。你从虚空而来,最后你又回到虚空,那么你应该看得到虚空。其实是不合道理的。
另外一段,“又空自观,何关汝入?”虚空自己去观察外境,假设你说它真的可以看得到虚空,那么虚空自己看到自己虚空,那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那是虚空的事情嘛。事实上,我们的眼入是跟自己的身心世界有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