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讲】(3/6)
入到她的嘴巴应该还是一样美好的饮食。因为它是虚妄相,所以目犍连尊者很紧张啊,去禀告佛陀。佛陀说,你要能够斋僧,一方面叫你妈妈忏悔。目犍连尊者就用他的物质供养大众师,一方面他妈妈忏悔,后来才把这个业转过来。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天鲁国的人民在海中抓住一只鸟。这个鸟非常漂亮,就像天上的凤凰一样。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这只海鸟,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把它保护起来,每天要仆人为它搧扇子,而且把他宫中最美好的饮食、酒肉都盛给这个海鸟吃。结果三天以后这个海鸟死掉了。这国君说为什么?大臣说,海鸟的饮食跟我们的饮食是不一样的。你拿我们美好的食物,对它来说刚好是毒药。所以这个饮食是不真实的,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去发现他个人的饮食,这个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
所以你看,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食存五观?你看你每天这样子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你这样念的时候,你产生惭愧心、感恩心。这种惭愧心、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你再去吃饭,特别甜美,是这个道理。这个饮食,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会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丑一、总标二处
我们看第五段,明身与触即藏性。
这个身根,是一个内处;外在的触尘——冷热涩滑,是外处。身根跟这个触接触的时候,其实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这个地方先标出两种处所。佛陀招呼阿难说,你平常早上起来要三摩其头。佛陀规定弟子们一起床的时候要三摩其头。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出家,出了家以后,佛陀怕他们习性不改,又修外道法,所以要他们每天起来三摩其头,告诉自己已经出家了,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以我们这个手去摩头而产生一个触觉——冷热涩滑的触尘。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下,这一段的经文跟以前是不太一样的。前面的经文讲的内处跟外处,一般来说内处都是有情,外处都是无情物。比如以这一段来说,佛陀应该举我们的身根去穿一件衣服。身根是一个有情,衣服是无情。当我们的身体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能感觉到冷热涩滑。但这个地方佛陀讲的譬喻,它的内处跟外处都是有明了性的东西,不管是手,不管是头,都是有了别功能的心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当我们的手去接触我们的头的时候,这个整个摩触的过程当中,“谁为能触”,到底何者是能触呢?这个触觉是从哪里生起的呢?是从手里面生起的?是从头生起的?就是说,我们的手去摩头,会产生一种冷热涩滑的触觉。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是从手边来?还是从头部来?提出这个问。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二触不成;寅二、一触不成
寅一、二触不成
看经文: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这个地方有两种的破法,第一个是破二触,两种触。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这边生起的,因为我的手去摩头嘛,产生的触觉应该从手出来,那么这样子有一个问题:“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里面生起的,那么头变成完全没有明了的作用。而事实上头是有明了作用的,那表示你的手跟头没有完全接触。因为头是有明了性的嘛,而你的手去接触头的时候,所有的感觉只有从手里面生起,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接触,所以不能构成触。
如果说这个触觉是完全从头部生起的,那么手就完全没有作用了。事实上手也是有感觉的,所以也表示头部跟手也没有真正接触。因为手是有知觉,而你的知觉只有从头部生起,可见你的头跟手没有接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说是接触的过程当中,手也产生一个触,头也产生一个触,整个摩触的过程产生两个触觉,那阿难尊者你应该两个身体,以后你要成两个佛才对呀。你的手去摩你的头产生两个感觉,那你应该是两个身体,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二触是不成就的。
寅二、一触不成
我们看一触也不能成就: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当我们的头跟手接触的时候,这两个都是有明了性,相互接触的过程当中,假设它们两个共同产生一个触觉,那这样子手跟头就应该相合为一体才对呀。你们两个既然能够产生一个触觉,那头跟手是一体的。假设头跟手是一体的,那就不能构成触的定义,因为触
在春秋战国时代,有一天鲁国的人民在海中抓住一只鸟。这个鸟非常漂亮,就像天上的凤凰一样。鲁国的国君非常喜欢这只海鸟,做了一个很大的笼子把它保护起来,每天要仆人为它搧扇子,而且把他宫中最美好的饮食、酒肉都盛给这个海鸟吃。结果三天以后这个海鸟死掉了。这国君说为什么?大臣说,海鸟的饮食跟我们的饮食是不一样的。你拿我们美好的食物,对它来说刚好是毒药。所以这个饮食是不真实的,每一个人循他的业去发现他个人的饮食,这个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
所以你看,我们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食存五观?你看你每天这样子念: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为成道业,方受此食。你这样念的时候,你产生惭愧心、感恩心。这种惭愧心、感恩心生起的时候,你再去吃饭,特别甜美,是这个道理。这个饮食,因为它不真实,所以它会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子五、明身与触即藏性 分三:丑一、总标二处;丑二、妄相无体;丑三、结妄归真
丑一、总标二处
我们看第五段,明身与触即藏性。
这个身根,是一个内处;外在的触尘——冷热涩滑,是外处。身根跟这个触接触的时候,其实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看经文:
阿难!汝常晨朝以手摩头,于意云何?此摩所知,谁为能触?能为在手?为复在头?
这个地方先标出两种处所。佛陀招呼阿难说,你平常早上起来要三摩其头。佛陀规定弟子们一起床的时候要三摩其头。因为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出家,出了家以后,佛陀怕他们习性不改,又修外道法,所以要他们每天起来三摩其头,告诉自己已经出家了,应该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以我们这个手去摩头而产生一个触觉——冷热涩滑的触尘。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下,这一段的经文跟以前是不太一样的。前面的经文讲的内处跟外处,一般来说内处都是有情,外处都是无情物。比如以这一段来说,佛陀应该举我们的身根去穿一件衣服。身根是一个有情,衣服是无情。当我们的身体跟衣服接触的时候,能感觉到冷热涩滑。但这个地方佛陀讲的譬喻,它的内处跟外处都是有明了性的东西,不管是手,不管是头,都是有了别功能的心法。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
“于意云何”,你的意思怎么样呢?当我们的手去接触我们的头的时候,这个整个摩触的过程当中,“谁为能触”,到底何者是能触呢?这个触觉是从哪里生起的呢?是从手里面生起的?是从头生起的?就是说,我们的手去摩头,会产生一种冷热涩滑的触觉。这个触觉是从哪里来?是从手边来?还是从头部来?提出这个问。
丑二、妄相无体 分二:寅一、二触不成;寅二、一触不成
寅一、二触不成
看经文: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若在于头,手则无用,云何名触?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
这个地方有两种的破法,第一个是破二触,两种触。
“若在于手,头则无知,云何成触?”如果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这边生起的,因为我的手去摩头嘛,产生的触觉应该从手出来,那么这样子有一个问题:“头则无知,云何成触?”这个触觉是完全从手里面生起的,那么头变成完全没有明了的作用。而事实上头是有明了作用的,那表示你的手跟头没有完全接触。因为头是有明了性的嘛,而你的手去接触头的时候,所有的感觉只有从手里面生起,那表示你没有真正的接触,所以不能构成触。
如果说这个触觉是完全从头部生起的,那么手就完全没有作用了。事实上手也是有感觉的,所以也表示头部跟手也没有真正接触。因为手是有知觉,而你的知觉只有从头部生起,可见你的头跟手没有接触。
“若各各有,则汝阿难,应有二身。”说是接触的过程当中,手也产生一个触,头也产生一个触,整个摩触的过程产生两个触觉,那阿难尊者你应该两个身体,以后你要成两个佛才对呀。你的手去摩你的头产生两个感觉,那你应该是两个身体,这是不合道理的。所以二触是不成就的。
寅二、一触不成
我们看一触也不能成就:
若头与手一触所生,则手与头当为一体。若一体者,触则无成,若二体者,触谁为在?在能非所,在所非能,不应虚空与汝成触。
当我们的头跟手接触的时候,这两个都是有明了性,相互接触的过程当中,假设它们两个共同产生一个触觉,那这样子手跟头就应该相合为一体才对呀。你们两个既然能够产生一个触觉,那头跟手是一体的。假设头跟手是一体的,那就不能构成触的定义,因为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