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段。

    阿难!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这一段是说明它不是自生,不是身根所生。说,假若这个身识是有自性的,而这个自性是从身根所生——这个身识是从身根所生,那么这样子就有问题了。事实上的情况,如果没有合离两种的触缘(什么叫合呢?就是冷热涩滑跟我们身体相合;离,就是冷热涩滑的因缘跟身体相分离),那么身为一个触尘,如果没有跟我们作一种合离的作用,来当作我们身根所观的一个境,那么我们的身识怎么能够生起了别作用呢?没有冷热涩滑这种合离的触尘的作用来产生我们身根的觉观,我们又怎么能够产生身识呢?这个是不合实际道理的。所以说,身识是从身根所生,这个是不能建立的。不是自生。

    寅二、非因触生

    我们再看第二段,非他生。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说是这个身识是单独从触尘所生,但实际上,假设没有我们身根的这种取境明了的作用,那么世界上又有谁能够不需要身根的明了,而能够去了别外在触尘这个合离状态呢?你说这一阵风吹过来很冷。你连身体都没有,你怎么会知道很冷呢?你一定要有一个身根在这个地方,然后,有风吹,跟你的身体一接触,你才感觉到很冷。所以,没有身根的取境明了,光有触尘是不能构成身识的。这个从实际的生活我们也可以感觉得出来。所以“他”也不能生。

    寅三、非因共生

    我们看共生。

    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即触非身,即身非触;身触二相,元无处所,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内外不成,中云何立?中不复立,内外性空,则汝识生从谁立界?

    这段经文有点难,有点深,诸位要好好地听。这一段是破根尘共生。那么它破是两段。第一段先说明所生的识是没有兼带的。什么叫没有兼带呢?你往下看就知道了。

    佛说,阿难,“物不触知,身知有触。”这是第一段的一个总标。说“物”,外在的物质是不能离开身体而有触知的功能,单单只有外境不能构成触知,必须假借外境跟身根的两种的作用,才能产生触知。这一段经文先把触知作个基本定义,说,为什么我们会感受到冷、感觉到热呢?必须有两个法交互作用,不能一个,也不可以有三个,三个也不行。就是根尘识只能够有两个,要么根跟尘,要么根跟识,不能有三个,也不是有一个,只有两个。所以触这个作用是两个法的交互作用,这一点先把它按定。

    这以下就说明,正式破根尘共生的道理。

    说“知身即触,知触即身”。首先我们把“知”这个字抓出来,这个“知”就是身识,是我们身体对冷热涩滑的一种了别功能,叫作知。

    先看第一段“知身即触”。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身根的时候,这了别的功能是由触尘所生;反过来,当我们的身识去了别触尘的时候,那么这个了别的功能却是由身根所生。

    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现在身体在这个地方,你身体当中有一个识的了别,你现在要注意你的身体会感到冷、感到热,你那个信息从哪里来?一定是从外境来。你感到很冷,你一定注意到有风吹。所以“知身即触”,你能够知道你身体的冷热,一定是假借外尘的因缘。反过来,你要看外面的风大不大,你要知道外境怎么样,你从你的身体“知触即身”,你要知道这个外境、外面的空气到底是怎么样,你一定是从身体的感受去判断。所以说,当我们了知身的时候,我们是由触来引发的;当我们去了知外境的触的时候,是由身根来引发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识跟身跟触同时作用,不可能。你要么跟身根在一起,要么跟触在一起。

    所以作一个总结:“即触非身,即身非触。”假设我们身识的了别是由触尘所生,那么就不能兼带身根。你去注意风,你就不可能注意身体。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冷暖,你就不可能去注意外面的风,这很正常,所以“即身非触”。你去注意你的身体的时候,你的了别识去注意身根的时候,就不能兼带触。

    这第一段也就是说,你说识是根尘所生,但事实上,识在产生作用的时候不能跟根尘共同存在。它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根跟尘都不能在一起了,它们两个怎么共生呢?它不兼带嘛!识要么跟根活动,要么跟尘活动,它不可能同时跟根尘活动。所以说,它既然不可能兼带地跟根尘活动,它们两个就不可能在一起。不可能在一起,当然不可能共生。道理是这样子。所以“即身非触,即触非身”。这是第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比较容易了解了,叫“能生无决定”。就是说,能生的根尘,其实它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你自己的体性都不决定,怎么能够共生呢?

    我们看,“身触二相,元无处所。”这是一个总标。就是说内在的身根跟外在的处所,所谓的内外的处所根本就不决定。

    怎么说呢?这以下说明。说是“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身为一个触尘,比如说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