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微妙的色法,所以他变成一个色有。无色有呢?他所追求的就是那一念的分别心,他要的是那个寂静的分别心。也就是有这一念的迷情的因素,就招感了果报,由果报当中又产生另一念的迷情,而构成了一种三有的循环。

    “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二乘人心中也有迷情,他离开了一念心,追求心外的一个偏空的寂静的涅盘。这个也是他的迷情,他也是不喜欢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所以佛陀作一个总结:总而言之,凡夫跟二乘的最大的毛病,就是以自己狭隘、有限量的分别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个“以所知心”,我们前面讲过了,就是凡夫跟二乘的迷情。凡夫执着在有相的地方,二乘执着在偏空的地方,总而言之都是一念的向外攀缘。以这种向外攀缘的心,来测度如来的无上菩提。这“无上菩提”,蕅益大师解释,就是前面所说的我们一念心性具足即空即假即中圆三谛理。用世间分别的语言来想象佛陀的知见。这个佛陀的知见是约着智慧,就是空假中三观。前面的无上菩提是约着如如理,就是讲真谛、俗谛、中谛的道理。

    佛陀意思是说,凡夫修习五戒十善也没有错,二乘人修四谛十二因缘也没错。错不在他的法门,而是他的心态有问题。心态决定我们的状态。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诃责的正是凡夫跟二乘的心态,没有真实地把心带回家,就造成了这样子的流转跟偏空涅盘的产生。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这个譬喻说,古代有四种非常精致美妙的乐器:琴、瑟、箜篌、琵琶。这四种乐器被工匠做出来的时候,它的确是具足美妙的音声,但是,你如果没有非常善巧的指头、没有正确的方法来弹它的话,这个美妙的音声是表现不出来的。琴瑟箜篌是指的我们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具足妙音,就表示它具足了圆三谛理,它本身的功德就具足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的功德。为什么这功德不能显现呢?是因为我们没有真实地去产生正确的观照,一念的向外攀缘,所以变成这个功德不能显现。

    我们看第三段的合法。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段是把前面两段作个总结。这个地方,“汝”指的是富楼那尊者乃至于整个二乘的无学,这个“众生”包括整个凡夫外道。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这个“宝”指的是我们心中的光明,这个“觉”指的是觉性。就是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光明,本来具足觉性,是圆满的,没有欠缺,可以说在凡不减、在圣不增。这样一个圆满的心性跟诸佛是平等无差别的。

    但是,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佛陀“如我按指,海印发光”。佛陀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手指轻轻一按,表示佛陀的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跟海印三昧相应。海印三昧指的是:入此三昧,一切的世间法、一切的出世间法都能够如实地显现,像大海能够显现万物一样,有种种的事事无碍的境界。佛陀在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海印三昧的事事无碍;而我们凡夫在使用这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起心动念“尘劳先起”,给自己创造很多的烦恼跟障碍。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就是我们刚开始修学佛法,就没有真实地了解大乘的圆三谛理而生起回光返照,只是爱念人天果报,或者爱念小乘的偏空涅盘,“得少为足”。因为我们心中向外攀缘,得到一个人天的安乐相,得到一个偏空的寂静相,就整个相状不得了啦,就把这个心性给放弃了,弄到最后自己障碍重重。

    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琴一样,这个琴本来是可以弹出很好很好的音声,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方法,就把声音弹得很差。

    当然,这个地方就讲到,方法是很重要,观照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想一个问题:我们每天持大悲咒,大悲咒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观世音菩萨持大悲咒的时候,不得了,成就种种的海印三昧、无量无边的波罗蜜。为什么我们在持大悲咒的时候,却觉得大悲咒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效果好像很有限。我们这一念心也没有比观世音菩萨的心差,大悲咒也是那个大悲咒,问题出在哪里呢?按这段经文的意思就是,我们没有去作一个正确的观照,没有正确地去回光返照我们这一念心,所谓的三谛理,如实空,所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没有这样的一种微密观照。

    藏地法王说,就是你在持观世音菩萨本尊咒之前,你要相信你这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要从这一念心出发去持咒。“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你整个修行都是这个观念,安住在这一念心来持咒。假借这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的自性功德,“托彼依正,显我自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印光大师常说,“无不从此法界流”,这个“法界”就是一念心。由我们这一念心而发动的咒语,整个咒语还是在开显我们一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