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澄浊水,贮于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

    这个地方包括了调伏烦恼跟断除烦恼这两件事情。我们先看调伏。

    “如澄浊水”,比方说,我们现在有一盆很污浊的水,这个水有五层的泥土,从上到下有五层的污浊。那么这五层应该怎么办呢?我们要把它澄清一下。这污浊水不能用,喝也不行,洗也不行,对不对?那怎么办呢?怎么让它澄清呢?“贮于静器”,这个水你不要一天到晚去动它,放在一个寂静不动的容器里。先找到一个安定的容器,把这个污浊的水放进去;放久了以后,“静深不动”,就是这个寂静的力量强了以后,这个水就不动了。

    蕅益大师说,“静深不动”就是观行力深。我们遇到什么事情开始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开始不被这个五阴的作用迷惑了,开始去照了我们生命的根源,开始不迷不取不动。久了以后,“沙土自沉”,这个污浊的泥沙,这种泥土慢慢沉淀下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圆伏五住的烦恼,烦恼伏住了,不动。

    沙土沉淀以后,“清水现前”,清净的水现前。这个地方是真理现前,二空真理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这个就叫作伏住了整个客尘烦恼。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客尘烦恼包括了断除界内的见思,也包括伏住界外的无明,阶位在圆教的十信满心,叫作调伏烦恼。

    刚开始是先从调伏,现在看第二段,接下来“去泥纯水”。

    前面我们透过不迷不取不动,把这个泥土沉淀下来了以后,接下来把下面的污泥的水拿掉。这个时候“永断根本无明”,这个污泥再怎么动都没关系。你那个时候看你要怎么动,东去西去都可以了。圆教初住乃至于到妙觉的佛果,都叫作“永断根本无明”。

    这个时候,他的身心世界是什么相貌呢?这以下佛陀讲出两个相貌:

    第一个,“明相精纯”。因为他泥土拿掉了嘛,他怎么动都可以。这个时候他依止的是一种法性的五阴身心,他内心当中充满了清净光明。自受用,叫作“明相精纯”。

    那么他受用呢?“一切变现。”这个菩萨随着他身心世界的种种悲愿,他能够变现一切十法界的五阴,“千江有水江千月”,来到众生的世界度化众生。

    自受用身跟他受用身,不管怎么样,总而言之,“不为烦恼,皆合涅盘清净妙德”。他的身心世界不再被五阴的烦恼所干扰,所作所为都合乎常乐我净的涅盘的四种功德。

    这个譬喻就很清楚了。我们前面讲说,依止不生灭心来旋转虚妄,下手处就是这四个字:“静深不动。”这个我们之前讲过很多次,《楞严经》不强调断烦恼。因为这个烦恼是五阴生起的,而五阴的本性就是清净本性,你把五阴断了,清净本性也落入断灭。所以它的意思就是“静深不动”。

    我们看这个譬喻是很妙。一个污浊的水,佛陀没有叫你加上什么清洁剂,干什么什么,反正你就是让它不动就好。刚开始你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先求不动,再求随缘。这个很重要。你看一个初学者,他就很多理想,要做这做那,那祖师大德是不同意。就是你这个水要先不动,你要能够先“念念照常理”,安住不动,让整个五阴的烦恼相先沉淀下来,先求不动。

    这个地方等于是把我们修行的依止处找出来,所谓的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找到以后,在不生灭心里面住下来,然后安住不动。这是修首楞严王三昧的第一个重点。

    壬二、应审详烦恼根本 分二:癸一、总劝审详;癸二、正示审详

    我们看第二段,应审详烦恼根本。

    本经当中讲到,修楞严止观有两种道前基础:第一个,审观因地发心,前面讲过了;第二个就是审详烦恼根本。就是说,当我们心开始安住在一念心性不动的时候,接下来你要好好地、详细地去观察:第一,烦恼的根本到底是什么相貌?第二个,它的处所在哪里?

    癸一、总劝审详

    先拢总地劝勉我们要好好地、详细地审察这个烦恼的根本。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于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

    这个地方等于是承前启后,讲到第二种决定义时,把前面的观念再重复一下。说阿难,我们都是发了菩提心要修学菩萨道,而且对菩萨道这么多难行能行的种种行门生起了勇猛心,“丈夫自有冲天志,不成佛道誓不休”。这当中,你也已经真正找到你生命的歇脚处,安住下来了,已经舍弃了一切有为之相。这个地方我们前面讲了很多了,就是,刚开始修行第一件事情,先把心安住下来,先找到你心中的家。

    找到家以后接下来干什么呢?我们看下面的经文就清楚了。

    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当我们心安住以后,接下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