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讲】(5/6)
六根回光返照,不迷、不取、不动,正念真如的时候,它变成是真实的。六根就这么妙。
所以蕅益大师说,在这段经文,佛陀其实就在虚妄的根尘之中点出不生不灭的本性,以为修行的真因。你要会体会的话,其实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六根什么情况是生灭,什么情况是不生灭,你应该可以知道的。
癸三、会通结示 分二: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我们看癸三的“会通结示”,把前面这个六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是常还是无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明迷故常即无常;第二个,明悟故无常即常。所以你看六根,它又是常又是无常。那么这个常跟无常是怎么判断呢?
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
看第一段。假设你是迷真起妄、向外攀缘,它全体变成无常。看经文:
【图三】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这个地方讲到六根的生灭相。说我们一般的众生,从无始劫来,六根习惯“循诸色声”,去追求、去顺从外在的声音跟声尘,乃至于色声香味触法,说是念念地分别,心随境转,所以“逐念流转”,随顺我们这个攀缘的念头而被外物所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从来也没有真正地开悟,没有回光返照六根当中那个常住的本性。“不循所常,逐诸生灭。”因为我们不去随顺于回光返照六根当中常住的根性,而去追逐外在生灭的六尘,而造作了生死业力,由此而生生世世在六道的杂染法中流转不停。
所以六根,当它跟六尘在一起的时候,它全体变成生灭相。这是第一个,六根的第一个状态。
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第二个,六根它本身又是一个不生灭,“明悟故无常即常”。当六根回光返照的时候,它就从生灭的法中而变成了不生灭。看经文:
【图四】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那么,假设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在六根门头当中,“若弃生灭,守于真常”。这个地方也是被蕅益大师点出修行的下手处,就是在六根当中舍弃外在生灭的六尘,不要去追求六尘。那么干什么呢?你去观照你六根当中那个真实的根性,那个不生不灭的根性,守住真实的根性:“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那么久了以后,“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等到你观照久了以后,根性的功德慢慢显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变化呢?生灭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生灭的作用慢慢地脱落。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本来就是一念迷情而有,本来没有实体,所以它就会消失掉。
那么六根、六尘、六识脱落以后,我们再往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想相为尘”,这第一个,“想”,是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就是我们的名言分别。第二个,“相”,是外在的六尘之相。当第六意识的想跟六尘的相结合一起以后,就产生很多我们心中的我相人相的分别出来。这个地方古德说是属于烦恼障所收摄的。我执引生的烦恼障,是比较粗显的。
“识情为垢”,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法执的细垢,就是所知障。我们刚开始会执着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得,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以安住,当然这个是法执。但是慢慢地,这种有所得的法执也脱落了。
脱离了心中的对外境的想象,也脱离了对真实心性的执着,这两种都脱离了,这个时候“法眼”就现前。我们一般讲法眼是观俗谛,不过古德说这个法眼不是那个观俗谛的法眼,是观照真理的那个智慧。这个“法”是真理,就是观照真实心性的智慧现前,也就是说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智慧现前。“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此渐渐地修学,是决定可以成就无上知觉。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灭相跟不生灭相,作出一个判定的标准:向外攀缘,六根全体变成生灭;如果你弃生灭,守真常,全体变成不生灭。这个地方,到底它是生灭还是不生灭,就从这地方判断。
我们这样讲,我们一般的凡夫跟圣人的判断,其实就从六根的生灭跟不生灭判断。我们之前讲一个公案,以孔夫子来说,你看世间的圣贤之道。孔夫子有一次带着弟子到匡地去游学,结果被宋人的军队围起来,这个时候非常危险。子路很紧张,拿着刀子在那个地方到处巡逻,但是他看到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断,在那个地方弹琴唱歌,好像没事情发生一样。子路就说,老师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唱歌啊!孔夫子说,来来来,汝来,我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你先坐下来。孔夫子跟子路说,我这一生,避穷久矣!说我一生一再躲避这个灾难,最后还是没有躲掉,避穷久矣。我一生,求通也久矣
所以蕅益大师说,在这段经文,佛陀其实就在虚妄的根尘之中点出不生不灭的本性,以为修行的真因。你要会体会的话,其实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六根什么情况是生灭,什么情况是不生灭,你应该可以知道的。
癸三、会通结示 分二: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我们看癸三的“会通结示”,把前面这个六根是生灭跟不生灭的道理、是常还是无常的道理作一个总结。当中有两个:第一个,明迷故常即无常;第二个,明悟故无常即常。所以你看六根,它又是常又是无常。那么这个常跟无常是怎么判断呢?
子一、明迷故常即无常
看第一段。假设你是迷真起妄、向外攀缘,它全体变成无常。看经文:
【图三】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这个地方讲到六根的生灭相。说我们一般的众生,从无始劫来,六根习惯“循诸色声”,去追求、去顺从外在的声音跟声尘,乃至于色声香味触法,说是念念地分别,心随境转,所以“逐念流转”,随顺我们这个攀缘的念头而被外物所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从来也没有真正地开悟,没有回光返照六根当中那个常住的本性。“不循所常,逐诸生灭。”因为我们不去随顺于回光返照六根当中常住的根性,而去追逐外在生灭的六尘,而造作了生死业力,由此而生生世世在六道的杂染法中流转不停。
所以六根,当它跟六尘在一起的时候,它全体变成生灭相。这是第一个,六根的第一个状态。
子二、明悟故无常即常
第二个,六根它本身又是一个不生灭,“明悟故无常即常”。当六根回光返照的时候,它就从生灭的法中而变成了不生灭。看经文:
【图四】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那么,假设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就在六根门头当中,“若弃生灭,守于真常”。这个地方也是被蕅益大师点出修行的下手处,就是在六根当中舍弃外在生灭的六尘,不要去追求六尘。那么干什么呢?你去观照你六根当中那个真实的根性,那个不生不灭的根性,守住真实的根性:“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那么久了以后,“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等到你观照久了以后,根性的功德慢慢显发,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时候会产生什么变化呢?生灭的六根、六尘、六识,这种生灭的作用慢慢地脱落。这个六根、六尘、六识本来就是一念迷情而有,本来没有实体,所以它就会消失掉。
那么六根、六尘、六识脱落以后,我们再往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想相为尘”,这第一个,“想”,是第六意识的想心所,就是我们的名言分别。第二个,“相”,是外在的六尘之相。当第六意识的想跟六尘的相结合一起以后,就产生很多我们心中的我相人相的分别出来。这个地方古德说是属于烦恼障所收摄的。我执引生的烦恼障,是比较粗显的。
“识情为垢”,这个地方指的是内心的一种法执的细垢,就是所知障。我们刚开始会执着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得,有一个真实的心性可以安住,当然这个是法执。但是慢慢地,这种有所得的法执也脱落了。
脱离了心中的对外境的想象,也脱离了对真实心性的执着,这两种都脱离了,这个时候“法眼”就现前。我们一般讲法眼是观俗谛,不过古德说这个法眼不是那个观俗谛的法眼,是观照真理的那个智慧。这个“法”是真理,就是观照真实心性的智慧现前,也就是说圆教初住“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的智慧现前。“云何不成无上知觉?”如此渐渐地修学,是决定可以成就无上知觉。
所以这个地方佛陀把六根的生灭相跟不生灭相,作出一个判定的标准:向外攀缘,六根全体变成生灭;如果你弃生灭,守真常,全体变成不生灭。这个地方,到底它是生灭还是不生灭,就从这地方判断。
我们这样讲,我们一般的凡夫跟圣人的判断,其实就从六根的生灭跟不生灭判断。我们之前讲一个公案,以孔夫子来说,你看世间的圣贤之道。孔夫子有一次带着弟子到匡地去游学,结果被宋人的军队围起来,这个时候非常危险。子路很紧张,拿着刀子在那个地方到处巡逻,但是他看到孔夫子坐在地上弦歌不断,在那个地方弹琴唱歌,好像没事情发生一样。子路就说,老师啊,现在是什么时候,您老人家还在唱歌啊!孔夫子说,来来来,汝来,我与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你先坐下来。孔夫子跟子路说,我这一生,避穷久矣!说我一生一再躲避这个灾难,最后还是没有躲掉,避穷久矣。我一生,求通也久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