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讲】(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叫修德。所以,大乘佛法会很善巧地把暂时的因缘跟永恒的功德加以平衡,性德中也兼顾到修德,修德中也兼顾到性德,这个空假的一个平衡点,这叫“杂糅精莹”。“妙理清彻”是约着所诠的义理来说的,这个道理非常的清彻而透彻,把整个解结不二的道理开显得非常的清楚。

    所以,阿难尊者听完以后可以说是“心目开明,叹未曾有”,内心的智慧是完全的开通,没有障碍,并感叹过去未曾听闻过这么圆满微妙的法义。你看佛陀过去讲到追求不生不灭的本性,或者讲到怎么对治我们眼前的因缘,但是很少两个同时开显的,所以这个可以说是“叹未曾有”,过去未曾听闻如此圆满微妙的法义。

    这一科的“叙益”,我们把这个大意说一下。阿难尊者跟与会大众到这个地方已经建立一个空假中的三观,而且他也知道他的三观所对治的处所是六根。那么六根当中它的重点是分成两部分:一个是相,一个是性,相妄性真。所以在面对六根的时候,面对这个见闻嗅尝觉知的时候,你要知道一个问题:我们整个生死流转的痛苦根本是从六根发动的,但是诸佛的安乐解脱也是从六根发动出来的。所以这个地方讲到六根是有二门:一个是流转门,一个是还灭门。当我们放纵六根,这个见闻觉知往外攀缘的时候,那是带动了一个放逸造罪的力量;当我们六根开始收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六根所释放出来的是一种真如的功德。同样是六根!所以大乘佛法对六根,你不用排斥。说,欸,我现在开始眼睛不要看了,耳朵不要听了。问题不在见闻觉知,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你可不可以生起观照,或者是你选择放纵你的妄想。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是全部清楚了,叫做“心目开明”。他已经知道六根当中烦恼也是它,但是解脱也是它,问题是向内观照或者向外攀缘。这一部分阿难尊者可以说是“心目开明”。

    但是,阿难尊者对于六根返妄归真的整个修学次第却还没有清楚,所以才有下一科的“请疑”的一个问题出现。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这一科,六根的所谓的“解结不二”的道理先作一个总结,叙述与会大众听佛陀开示以后的利益;这以下第二科就请示疑问,来带动“六解一亡”的观念。

    子二、请疑

    阿难尊者来请示佛陀,关于他心中的疑惑。

    阿难合掌顶礼白佛:“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惟垂大慈,再愍斯会及与将来,施以法音,洗涤沉垢!”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就正式地提出他心中还没有明白的这些疑惑。阿难尊者这个时候就从座位里面起来,合掌顶礼佛陀,说,我现今已经听闻佛陀从无遮的大悲心所流露的这些真实不虚的法句。是什么法句呢?所谓的“性净妙常”。这个“性”指的是六根的根性,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当他是回光返照的时候所发明的见性、闻性等等。那么这个六根的根性是什么相貌呢?是本净、本妙、本常。古德把本净判作是般若德,本妙是解脱德,本常是法身德。总而言之,当我们在六根当中,心跟境接触的时候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而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我们这一念清净本性所圆具的诸佛功德开显出来。

    这一部分阿难尊者是完全明白了,但是,内心当中对于以下两个观念却有所疑惑:第一个观念,所谓“六解一亡”;第二个,“舒结伦次”。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

    “六解一亡”,就是六根的结扣如果解开以后,其实一也不可得。这怎么说呢?因为六根的结扣当初也是依止一念的攀缘心而引生的。为什么六根会有结扣呢?就是一念的妄动。所以你六根解开以后,你这个攀缘心到最后也就消失掉。这个观念,佛陀到后面会讲得很清楚。“六解一亡”是偏重在理观。

    第二个,“舒结伦次”。这个“舒”就是疏通,疏通六个结扣前后的次第。这个讲事修了。

    理观来说,六个结扣都是依止一念的妄心而起,当六根回光返照的时候,同样依止一念的攀缘心,所以六个结扣一破坏了,攀缘心也不可得。这是从理上说的。但从事上来说,六个结扣却是有它一定的次第,一个都不能错乱的。你一定是破第一个结扣,再破第二个结扣,它的整个配套,是配色、受、想、行、识,配五阴的。前后的次第是历历分明,不能错乱的。

    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讲,当我们在起修,在观照六根的时候,它的一个理观跟事修的相互关系,这一科是讲这两个关系。这两个互动关系,阿难尊者有所不明白,所以惟愿如来能够依止大悲心,再一次地哀愍法会大众及末法的苦恼众生,能够施以微妙的法音,来洗除众生六根的沉垢。

    这一段的启请有两个:第一个,六解一亡;第二个,舒结伦次。启请有二,但是佛陀的回答却有三。在以下的经文当中,佛陀的回答是分成三大段:第一段,佛陀先讲到六根的结扣是怎么形成的。我们每一个根为什么会有六个结扣,就是烦恼是怎么生起的。第二个再讲六解一亡的道理。第三个讲解开六结的修学次第。回答是有三段,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