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讲】(5/5)
结的因素,产生很多的感受。第四个,觉结,由觉结产生了想阴,就很多不同的想法。第五个,我们因为有空结的关系,就产生了行阴,有很多的造作迁流。第六,因为有灭结的关系,而产生了识阴,产生心中的了别。所以,这六个结有它对应的五阴的果报相,这个地方是不能错乱的。
我们看第四段,“结示异同”。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前面佛陀都是由阿难尊者来回答,明知故问,由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佛陀要作一个印证,说“如是”,你回答的前面的问题都是正确的,六个结扣的确是不同。但是“循顾本因,一巾所造”,如果是从理上来说,我们追究它的最初的原因,完全是一巾所成,动、静、根、觉、空、灭是一念的攀缘心所成,这个是它们所依止的共同点。但是它们的差别相呢?“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它们的差别,是有它的次第的,不能错乱的。
所以,一切诸佛出世,宣说五阴一定是由粗到细,先讲色阴,再讲受阴,再讲想、行、识。这就告诉我们,要破除烦恼,一定先破色阴、再破受、再破想……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等级的。因为它形成的过程是由内而外,你要破坏烦恼,一定是由外而内进去的,这个是不能够改变次第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总结。
我们看最后的“以法合喻”。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这个六根,诸位要知道,蕅益大师再三强调:这个地方的六根不是六结!六根门头当中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你不管从哪一个根(我们下一堂课开始讲二十五圆通)观照进去,你都要经历六个结。
所以这一段的消文是说,则汝六根门头当中所形成的六结的道理亦复如是。它是怎么回事呢?是“毕竟同中”(它们都是依止一念的攀缘心所成,叫“毕竟同”)而生起“毕竟异”,但是形成结扣的过程却是有前后的清楚的次第,有它的共同点,有它的差别相。
这个地方,其实佛陀从一个凡夫的迷真起妄带动的六结,已经把理跟事露出一个消息出来。我们把它作一个总结好了。
首楞严王三昧这个空假中三观,它的所观境是六根。你在观六根的时候你要知道,六根的相同点是它的根性。为什么修行人越修行,到最后个性会越来越接近?你看世间人,越攀缘,那个我相人相越对立。你看凡夫,他从年轻到老的时候,人跟人之间差别越差越大。你看刚出生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到了八十几岁的时候,两个人没办法相处了,越老越难相处,差别性越来越大,因为他向外攀缘嘛。向外攀缘,他的性格、他的想法就越差越大。修行人不同。修行人啊,欸,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跟我不太一样,我跟你也不太一样;但是修了三十年以后,两个人差不多。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回光返照,大家都在把心带回家。所以你发觉修行人啊,越修行,他的心性越差越少,越来越淡薄。
所以,六根门头的相同点,就是它的根性,就是一念的清净本性是相同的,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是相同的;但是他在向外攀缘的时候,那就各式各样,五阴的相貌就产生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回家的路是完全相同的。
在律上佛陀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修四念处的时候,他一直不能够破坏他五阴的障碍。他随大众修苦行的时候,他的身心世界一直放不下。后来这个比丘很苦恼,就请问佛陀。当然佛陀是无所不知,佛陀叫阿难尊者去跟国王借皇宫。说你带这个比丘去住皇宫,住一夜。结果这个比丘在皇宫当中,在一个华丽的环境当中修一夜以后,证得阿罗汉果。换句话说,有些人在苦行当中生起出离,有些人必须在好的环境当中生起无常观。
所以佛陀在这个公案讲完以后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我们很难清楚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回家,因为刚开始形成烦恼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同,所以你回家的路、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样。你说,欸,你拜一千拜,我也拜一千拜。不必!这个法门适合他,不见得适合你。但是回到家以后却完全一样。佛法的修行很妙,刚开始的时候,他修唯识学,你修天台宗,你念佛求生净土,他走圣道门,方便有多门,但是成佛以后,大家所证的真如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大家要体会一下,这个理事的圆融,理观、事修的一个相互关系。
我们看第四段,“结示异同”。
佛言:如是!六结不同,循顾本因,一巾所造,令其杂乱,终不得成。
前面佛陀都是由阿难尊者来回答,明知故问,由阿难尊者回光返照。阿难尊者回答以后,佛陀要作一个印证,说“如是”,你回答的前面的问题都是正确的,六个结扣的确是不同。但是“循顾本因,一巾所造”,如果是从理上来说,我们追究它的最初的原因,完全是一巾所成,动、静、根、觉、空、灭是一念的攀缘心所成,这个是它们所依止的共同点。但是它们的差别相呢?“令其杂乱,终不得成。”它们的差别,是有它的次第的,不能错乱的。
所以,一切诸佛出世,宣说五阴一定是由粗到细,先讲色阴,再讲受阴,再讲想、行、识。这就告诉我们,要破除烦恼,一定先破色阴、再破受、再破想……没有一个人能够超越等级的。因为它形成的过程是由内而外,你要破坏烦恼,一定是由外而内进去的,这个是不能够改变次第的。
这个地方等于是总结。
我们看最后的“以法合喻”。
则汝六根,亦复如是,毕竟同中,生毕竟异。
这个六根,诸位要知道,蕅益大师再三强调:这个地方的六根不是六结!六根门头当中每一个根都有六个结,你不管从哪一个根(我们下一堂课开始讲二十五圆通)观照进去,你都要经历六个结。
所以这一段的消文是说,则汝六根门头当中所形成的六结的道理亦复如是。它是怎么回事呢?是“毕竟同中”(它们都是依止一念的攀缘心所成,叫“毕竟同”)而生起“毕竟异”,但是形成结扣的过程却是有前后的清楚的次第,有它的共同点,有它的差别相。
这个地方,其实佛陀从一个凡夫的迷真起妄带动的六结,已经把理跟事露出一个消息出来。我们把它作一个总结好了。
首楞严王三昧这个空假中三观,它的所观境是六根。你在观六根的时候你要知道,六根的相同点是它的根性。为什么修行人越修行,到最后个性会越来越接近?你看世间人,越攀缘,那个我相人相越对立。你看凡夫,他从年轻到老的时候,人跟人之间差别越差越大。你看刚出生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到了八十几岁的时候,两个人没办法相处了,越老越难相处,差别性越来越大,因为他向外攀缘嘛。向外攀缘,他的性格、他的想法就越差越大。修行人不同。修行人啊,欸,你刚出家的时候,你跟我不太一样,我跟你也不太一样;但是修了三十年以后,两个人差不多。为什么?因为大家都在回光返照,大家都在把心带回家。所以你发觉修行人啊,越修行,他的心性越差越少,越来越淡薄。
所以,六根门头的相同点,就是它的根性,就是一念的清净本性是相同的,当它回光返照的时候是相同的;但是他在向外攀缘的时候,那就各式各样,五阴的相貌就产生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方便有多门”,但是“归元无二路”,回家的路是完全相同的。
在律上佛陀讲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修四念处的时候,他一直不能够破坏他五阴的障碍。他随大众修苦行的时候,他的身心世界一直放不下。后来这个比丘很苦恼,就请问佛陀。当然佛陀是无所不知,佛陀叫阿难尊者去跟国王借皇宫。说你带这个比丘去住皇宫,住一夜。结果这个比丘在皇宫当中,在一个华丽的环境当中修一夜以后,证得阿罗汉果。换句话说,有些人在苦行当中生起出离,有些人必须在好的环境当中生起无常观。
所以佛陀在这个公案讲完以后说:悟道在心,不拘形骸。我们很难清楚地告诉你应该怎么回家,因为刚开始形成烦恼的过程每一个人都不同,所以你回家的路、过程不可能完全一样。你说,欸,你拜一千拜,我也拜一千拜。不必!这个法门适合他,不见得适合你。但是回到家以后却完全一样。佛法的修行很妙,刚开始的时候,他修唯识学,你修天台宗,你念佛求生净土,他走圣道门,方便有多门,但是成佛以后,大家所证的真如一如无二如。这个地方大家要体会一下,这个理事的圆融,理观、事修的一个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