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讲】(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不幸中的大幸。在这个生死轮回当中,又能够遇到这么殊胜的法门,并不是自己能够事先预知得到的,而且能够“预佛天伦”,又能够生为佛陀的堂弟。这个情况就好像“如失乳儿”,好像失去乳母的小儿,假设没有人救护的话是生命不保,这个时候突然间遇到了慈母的保护。就表示,一个生死凡夫,我们一直在根、尘、识当中打转,我们不知道什么地方是我们的家。一次的根、尘、识消失了,又现出另外一个根、尘、识,那么我们永远被根、尘、识所牵引!这个时候佛陀在首楞严王三昧开始告诉我们,要破根、尘、识,要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才能够解脱生死。所以这个时候就好像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儿子遇到了慈悲的母亲一样,就得到一个所谓生命的救拔。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假若我能够把握这一个殊胜的因缘,这个“际会”就是这样的一个首楞严王三昧的殊胜的因缘,我肯定能够成就无上菩提的道果。“因此际会道成”,成佛是要有机会的。

    那么当我们能够把握这个机会去修学的时候,是什么相貌?“所得密言,还同本悟。”这一段是比较深,诸师的注解不同,我们根据蕅益大师的,比较清楚。

    蕅祖说这个“所得密言”,是约着因地的观行来说的。那么为什么说我们在因地修学的时候是“所得密言”呢?因为“行起解绝”。首楞严王三昧在讲道理的时候,佛陀依止名言来发明三谛理,但是真实在修止观的时候是离开一切名言的,是没有相状的。你观察这个因缘法是即空即假即中,它的当体是无自性的、是无生的,但是它有它暂时的假相。但是在观的时候,心中是没有名言的,这叫“所得密言”。在因地的时候是“行起解绝”。

    在果地的功德可以说是“自心本具”。当我们破妄显真,把六根、六尘、六识的相状破坏以后,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这个心性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还同本悟”,是本来就具足,只是我们过去一时间把它疏忽了而已。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跟法门修学的过程。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这个地方一个相反的字句,如果不能够好好地把握这个机会来修习观照,那么这跟没有听闻是没有差别的,所以徒闻无功。说这个机会难得,这是讲到法门的殊胜。

    我们看第三段,“请问圆根”。

    惟垂大悲,惠我秘严,成就如来最后开示。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退藏密机,冀佛冥授。

    这一段就正式地来请问圆通本根,说,唯愿佛陀能够依止大悲心,教授我成就无上菩提道果的方法:如何来选择圆通本根当作修学的方便,成就如来最后的开示。因为整个首楞严王三昧,佛陀整个理论,该讲的都讲过了,只有修学的下手处还没有开示,所以这是整个修学三昧的一个最后的开示。

    说完以后,“五体投地,退藏密机”。“退”就是退回本位,这个“藏” 就是心中保持默然,“密机”就是心中默默地期待佛陀的开示。“冀佛冥授”,这个“冀”就是希望,希望佛陀能够在暗中用间接的方式来教授。这个“冥”,我们讲是昏暗的意思,或者说是间接的意思。

    这段话的意思,古德的注解是说,因为佛陀在回答这个圆通本根的时候并没有直接宣说,而是请弟子们来宣说,佛陀一一地认可,所以这个地方等于是冥授。就是,佛陀不是直接地教授,而是透过弟子们的修学经验来传授,叫作冥授。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阿难尊者整个请示佛陀圆通本根的过程。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

    【图二】

    我们看第二段。二,如来垂询圣众。

    这个时候释迦如来就正式地询问与会的大众,他们整个修学圆通的过程。这个地方有两段。

    我们看第一段,“所成之果”。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佛陀在阿难尊者请示以后,就普遍告诉与会大众。“诸大菩萨”,这个菩萨加一个“大”字,就是具足广大殊胜功德的意思,所以我们一般讲大菩萨就是指的法身菩萨,他有资格叫“大”。“及诸漏尽”,这个“漏尽”就是断除三界见思烦恼的这些大阿罗汉。这个地方的大阿罗汉跟我们一般讲的大阿罗汉不太一样。我们一般讲大阿罗汉是讲具足三明六通八解脱的阿罗汉;这个地方的大阿罗汉,蕅益大师解释,是具足大乘功德的阿罗汉。也就是说,以下的整个阿罗汉都是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久远劫来都是已经成就菩萨果位的,只是为了帮助释迦佛陀宣扬佛法而示现作声闻相状。所以到了整个二十五圆通经文,蕅益大师解释的时候习惯用“迹门”跟“本门”,迹门就是他为了度化众生所示现的因缘,本门就是他本来的一个修学的功德,我们讲本地风光。所以,到经文的时候,我们会把整个有关小乘的修学,他的“迹门、本门”二门来各别开示。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你们在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是“生我法中”,这个“生”不是我们讲的色身的受生,是一种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