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讲】(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他第六意识的法尘。他能够通达这个法尘其实当下是即空即假即中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前面他是发明了法尘是我空的,这个地方他同时看到法尘有不空的因缘,空假不二的道理,而空假不二当下就是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那么依止这个中道的实相理,灭除心中的无明,而证得清净法身,位置在圆教的初住。所以佛问圆通的法门,正如我所修所证,我是以法尘为所观境,最为殊胜无上。

    我们看大小乘的修学止观,一般小乘修止观一定先修无常、无我的,因为他要先破见思烦恼,对治止观。所以,在二十五圆通当中,凡是小乘示现的迹门,他一定先修我空观,然后再修空假中三观,悟入中道实相。他是有迹本两种的差别。这个地方要把它分清楚。下面的普贤菩萨,后面会讲到普贤菩萨,就直接进入中道实相,这个对治止观就不谈了。

    辛二、观五根 分五:壬一、阿那律观眼;壬二、继道观鼻;壬三、牛呞观舌;壬四、余习观身;壬五、须菩提观意

    这五根,其实是把耳根放在最后面。因为耳根是娑婆世界最为契机的法门,佛陀要详细地说明,所以把耳根拿掉,剩下五根。这当中有五科:一阿那律观眼,二继道观鼻,三牛呞观舌,四余习观身,五须菩提观意。

    壬一、阿那律观眼

    【图一】

    阿那律尊者他这个观,这个“观”指的是能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了,整个《楞严经》的妙观察智所依止的就是一心三观。这个“观”指的是一心三观,这个“眼”指的他的所观境是眼根。这个地方值得我们说明,这个眼根是指的胜义根,它是一个色心的和合。但是在这个地方的“根”,特别指的是心法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说的见闻嗅尝觉知这一部分,不谈色法,谈的是心法这一部分。到了经文你就很清楚。

    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

    这个地方先讲阿那律尊者所发生的因缘。我们讲到《楞严经》的修学,就在你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当中来修学。你不必离开你的因缘,就是你平常很熟悉的因缘,可能是好因缘,也可能是不好因缘,顺逆皆方便。

    阿那律陀翻成中文叫作无贫。为什么呢?因为他过去生曾经做一个农夫,他去田里耕田的时候,就带一碗饭到田里去,准备中午吃。在山上住了一个辟支佛,这辟支佛平常入定,但是他七天会下来托钵一次。这一天下来托钵,要回到山上的时候,竟然是空钵而回。这个农夫看到这种情况,起大怜悯心,就把他唯一的一碗饭供养给这个辟支佛。因为能布施的心非常的虔诚,所布施的田又是一个辟支佛,所以他招感九十一劫的时间不受贫穷之苦。

    这是阿那律陀。他是佛陀的堂弟,大概在阿罗汉里面他的福报是相当大的。你看经典上说,阿那律他去托钵,不管是贫穷人给他多么粗糙的饮食到这个钵中,只要入阿那律的钵,一定变成甘露味,不管是什么东西。他那个福德力这么强!他吃剩下的,从这个钵倒给别人,又恢复原状。他那个善业力特别强,所以他有资格称为无贫。

    这个尊者就从座位站起来,来说明他修学的一个过程。他说,我刚出家的时候,当然他是八王子出家,带有贵气,有一个毛病就是“常乐睡眠”。这个睡眠他也不是一次两次,他是经常性地在佛陀说法的时候睡觉。后来有一次佛陀实在是忍不住了,就诃责阿那律说,你经常在我说法的时候睡觉,你未来的果报是变成一个畜生,蛤蛎一类的动物。阿那律尊者听到佛陀的诃责以后,可以说是啼泪悲泣,深自诃责。他如是思惟,听法的目的是明白道理,明白道理依理起观,才能够破除心中的颠倒,这是一个解脱之门;既然我在这个地方睡觉,这个过失很重!所以他依止大惭愧心,后来就七日七夜不睡觉。因为眼睛过度地疲惫,就失去双目而生大苦恼。这个地方就说明他过去的一段过失产生的因缘。这个因缘也启动他一个生命中的转机,我们看下一段就清楚了。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大慈悲的佛陀看到阿那律尊者失去双目,生大苦恼,就教他修学“乐见照明金刚三昧”。这个“乐”就是喜乐;这个“见”呢,这个“见”值得我们注意了。我们一般的“见”叫作因缘所生法的见,一般的因缘所生法的见要用眼根来见,眼根攀缘色尘产生眼识,所以我们一般的生死众生都是在十八界里面造成一种轮回相续的力量。但是这个见是一种心性的见,就是我们讲的见性,它不必依止眼根的,它已经超越眼根,所以这个见是见性。依止这个见性来“照明”,来照了我们本性的光明智慧,产生一个不可破坏的犹如金刚的三昧。

    也就是说,这个三昧的特色是“我不因眼,观见十方”,所以我从今以后不必假借眼根。眼根败坏了,但见性没有败坏。你看,眼睛败坏了,可你还是看得到啊,你看得到暗相。如果我们问那个瞎眼的人,说你看到什么?他说我看到前面一片黑暗。前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