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讲】(2/5)
般说的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他就是依止这个不生灭的一念心性来听闻。
那么,他听闻什么东西呢?“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来分别一切众生内心当中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跟众生种种的差别愿望。他就专门听闻这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假设有一个众生……就是说他听闻的范围很广。我们说过,我们如果依止耳识,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因为你一定要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这个识出来。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是依止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恒河沙世界之外!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这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众生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能够真实地了达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十大愿王,那么这个时候,“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这个“尔时”,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的感应道交,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分身百千也不是说一定是百千,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到他的佛堂去。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来加持这个修行者,使令他灾障消除,乃至于“拥护安慰”。“拥护安慰”是指的他远离一切鬼神障,使令他所修的普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也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你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拥护、安慰,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这个是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要行菩萨道,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就是“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我们刚开始在成就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所观境都是观察自己的五阴身心世界,它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你的心活动的范围大概都是自己的身心世界。当然,刚开始这样是可以理解,因为你必须要去调伏你对五阴的执取。
但是菩萨道就不同了,因为你开始要去注意众生世界了,你要了解众生在想什么,你要开始去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你看,最近有一个大企业家,王永庆先生,往生了,很多人怀念他的功德。我看到其中有一段,有一个人说,王永庆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他身为一个生意人,一个企业家,比方说他跟人家做买卖,人家跟他订一个产品,当时的订价是一百块,结果三个月交货的时候这个产品降到八十块,所以王永庆先生等于赚了二十块的价差。王先生一定把二十块的价差如数地还给你,他不占你这个便宜。当时是一百块,现在变八十块,他还是把二十块还给你。也就是说,王永庆先生那个明了的心啊,他会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他会“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们一般人的话,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身心世界,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的功德会很狭隘,就是这样子。
就是忏公师父说的,我们一定要学吃亏,就是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开始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改变,否则你菩萨道没办法做的。就是你要试着去自他交换,站在众生的角度,思惟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我需要什么。是他需要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尽量满众生的愿望。“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依止这个出发点来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当然,现在诸位还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这样的意境,“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来作众生种种的加持。
壬三、艳喜观鼻识
【图一】
他能观的智还是空假中三观,但是所观境是鼻根接触香尘的时候产生的这种嗅的功能。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孙陀罗难陀这个名称的由来:孙陀罗是他的妻子的名称,叫作艳,因为他妻子长得非常庄严美丽。难陀叫作喜。因为他内心当中对他太太有很强烈的欢喜心,所以叫艳喜。他是佛陀的亲弟弟。
这个时候他就起立,白告佛陀说,说他最初出家的时候是“从佛入道”。孙陀罗难陀一开始不是因为听闻佛法,是他哥哥特别的摄受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以后,他可以说是持戒清净,具足威仪。但是对于禅定的法门,他在修习止观的时候心常散动,经常处于扰乱的状态,不能止静下来,所以缺乏禅定以及缺乏无漏的我空智慧。他等于是一直处在一种凡夫的状态,只有戒的功德,没有定慧的功德,这是他刚出家的状态。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
那么,他听闻什么东西呢?“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他依止他的一念心性生起假观,来分别一切众生内心当中善恶邪正的种种的思想,跟众生种种的差别愿望。他就专门听闻这件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在他方的恒河沙世界之外,假设有一个众生……就是说他听闻的范围很广。我们说过,我们如果依止耳识,那你这个听闻是有限量,因为你一定要经过根尘的碰撞才有这个识出来。但是普贤菩萨的听闻是依止那一念“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性,所以你看他听闻的范围是什么呢?恒河沙世界之外!我们从这个地方到极乐世界才十万亿佛土,他这个是恒河沙的佛土。这当中,如果有任何一个众生心中能够发明普贤之行,能够真实地了达众生本具的一念心性,称性起修十大愿王,那么这个时候,“我于尔时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
这个“尔时”,指的是众生的心跟普贤菩萨的心相应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的感应道交,普贤菩萨就乘六牙白象,分身百千。分身百千也不是说一定是百千,而是说只要有一个众生就分身一处,乃至有百千众生就分身百千处,到这个修行人的处所,到他的佛堂去。纵然这个人的业障深重,不能见到普贤菩萨的现前,但是普贤菩萨实际上一定会到达。到达以后在暗中来摩顶,来加持这个修行者,使令他灾障消除,乃至于“拥护安慰”。“拥护安慰”是指的他远离一切鬼神障,使令他所修的普贤之德能够圆满成就。也就是说,你能够依止普贤之德来修学,你就能够得到普贤菩萨的摩顶、拥护、安慰,这样的一种破除障碍的加持力。
佛问圆通,我说本因,心闻发明,分别自在,斯为第一。
佛陀问我圆通的法门,我说到我最初的因地,是依止一念心性来听闻十方世界,来分别众生种种的知见,而成就一种自在的功德。这个是斯为第一。
这个地方值得一说的就是,所有的菩萨,要行菩萨道,你就要成就一种功德,就是“分别众生所有知见”。这个地方我们简单地讲一下。
我们刚开始在成就自利的时候,我们的所观境都是观察自己的五阴身心世界,它是无常、是苦、是无我的。你的心活动的范围大概都是自己的身心世界。当然,刚开始这样是可以理解,因为你必须要去调伏你对五阴的执取。
但是菩萨道就不同了,因为你开始要去注意众生世界了,你要了解众生在想什么,你要开始去分别众生的所有知见。你看,最近有一个大企业家,王永庆先生,往生了,很多人怀念他的功德。我看到其中有一段,有一个人说,王永庆先生有一种很特殊的功德。他身为一个生意人,一个企业家,比方说他跟人家做买卖,人家跟他订一个产品,当时的订价是一百块,结果三个月交货的时候这个产品降到八十块,所以王永庆先生等于赚了二十块的价差。王先生一定把二十块的价差如数地还给你,他不占你这个便宜。当时是一百块,现在变八十块,他还是把二十块还给你。也就是说,王永庆先生那个明了的心啊,他会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他会“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我们一般人的话,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身心世界,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我们的功德会很狭隘,就是这样子。
就是忏公师父说的,我们一定要学吃亏,就是你要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思惟事情。开始要行菩萨道的时候,你的思考模式一定要改变,否则你菩萨道没办法做的。就是你要试着去自他交换,站在众生的角度,思惟他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我需要什么。是他需要什么,他的想法是什么,我们尽量满众生的愿望。“分别众生所有知见”,依止这个出发点来行菩萨道,这就是我们十大愿王里面的恒顺众生。当然,现在诸位还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德,但是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这样的意境,“分别众生所有知见”,来作众生种种的加持。
壬三、艳喜观鼻识
【图一】
他能观的智还是空假中三观,但是所观境是鼻根接触香尘的时候产生的这种嗅的功能。
孙陀罗难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从佛入道,虽具戒律,于三摩地心常散动,未获无漏。
孙陀罗难陀这个名称的由来:孙陀罗是他的妻子的名称,叫作艳,因为他妻子长得非常庄严美丽。难陀叫作喜。因为他内心当中对他太太有很强烈的欢喜心,所以叫艳喜。他是佛陀的亲弟弟。
这个时候他就起立,白告佛陀说,说他最初出家的时候是“从佛入道”。孙陀罗难陀一开始不是因为听闻佛法,是他哥哥特别的摄受而出家修道的。出家以后,他可以说是持戒清净,具足威仪。但是对于禅定的法门,他在修习止观的时候心常散动,经常处于扰乱的状态,不能止静下来,所以缺乏禅定以及缺乏无漏的我空智慧。他等于是一直处在一种凡夫的状态,只有戒的功德,没有定慧的功德,这是他刚出家的状态。
世尊教我及俱絺罗,观鼻端白,我初谛观,经三七日,见鼻中气出入如烟,身心内明,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