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讲】(5/5)
尊者在家的时候,佛陀是太子,他做太子的侍者,所以,太子出家,他也跟着太子踰城出家。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修学,三十岁成道。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他到了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通达了四禅八定。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
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在经典上说,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每天是日食一麻,只吃一麻而已。而且要成道之前,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把他们调伏了。调伏以后成就圣道,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这个时候,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
这个地方“解脱”,意思就是说,说世间的五欲,为什么叫解脱呢?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你爱着它,五欲变成系缚;你心中能够不贪着,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优波离尊者这一段的出家的因缘。
第二段就讲他的修学过程。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尊者出家以后,他修学的特色就是秉承佛陀的广教戒法,对二百五十条戒,乃至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整个性业遮业,都持得可以说是皎如冰霜,尘点不犯。他刚开始当然是以戒法来摄受自己的身口二业,使令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着,“身心寂灭”,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止观,用我空观,无常无我的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而成就阿罗汉。这个是讲他的戒定慧。
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特色:我是如来僧团当中的一个“众中纲纪”。这个“众中纲纪”就是说,因为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定位,他是省察持犯、处断轻重,在僧团当中比丘是不是有违犯的情况,如果犯到了,是犯轻还是犯重,等于是由优波离尊者来作省察,来作处断。
如来“亲印我心”,我这一念清净心,因为以持戒来修身,以止观来调心,是“众推为上”,以持戒来当作最为尊上。
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戒法来摄受我的身口,使令身口在整个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能够无所违犯,而得自在;再用这个止观的法门来调伏内心,使令内心能够通达无碍。所以说这个身心世界都“一切通利”(一切通利就是远离一切的过失)。斯为第一。
前面的满慈子是说法,以说法来悟入真如本性。优波离是持戒。持戒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是断有漏因。我们来到三界,是有业力的,但是这个业力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所以只有佛陀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你看外道,他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漏因。他持无益的苦行,持牛戒、持狗戒,用种种的身体的痛苦,这个跟了生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只有佛陀出世以后才告诉我们,什么是痛苦的因,什么是生死的因。这个是透过持戒来断有漏因。
第二个,持戒能够使令正法久住。僧团能够如法地持戒,居士们就有很大的恭敬心,对整个三宝的住世,有它一定的功德。
所以这个持戒,也能够因为持戒的关系而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我们一般的说法是这样,说是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经过十一年的修学,三十岁成道。在整个出家到成道这十一年当中,我们一般是分两部分:前面的六年叫作苦行外道,他依止的是苦行外道。他到了苦行林,修了六年的苦行,觉得苦行不是成道的主要因素,这个时候放弃了苦行;然后修学五年的禅定,就跟冥想外道修五年的禅定,通达了四禅八定。最后他觉得禅定也不是成就圣道的主要因素,后来在菩提树下观察因缘而悟道。
优波离尊者跟悉达太子出家以后是先到苦行林,亲自跟随佛陀有六年的苦行。在经典上说,释迦太子在六年当中,每天是日食一麻,只吃一麻而已。而且要成道之前,他还看到如来亲自降伏诸魔,这个地方主要是降伏天魔波旬。释迦太子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观缘起,即将成道的时候,魔王先派他的魔女用种种的诱惑来干扰太子,魔王再亲自率领魔军以种种的逼迫来威胁太子,结果释迦太子都入慈心三昧,把他们调伏了。调伏以后成就圣道,就到过去的苦行林去度化他们这些外道,这个时候,解脱世间种种的贪欲诸漏。
这个地方“解脱”,意思就是说,说世间的五欲,为什么叫解脱呢?五欲本身是无自性的。你爱着它,五欲变成系缚;你心中能够不贪着,那么这个五欲对你来说就是解脱。是这个意思。
这个地方讲到优波离尊者这一段的出家的因缘。
第二段就讲他的修学过程。
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
尊者出家以后,他修学的特色就是秉承佛陀的广教戒法,对二百五十条戒,乃至于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整个性业遮业,都持得可以说是皎如冰霜,尘点不犯。他刚开始当然是以戒法来摄受自己的身口二业,使令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着,“身心寂灭”,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止观,用我空观,无常无我的空观,来调伏心中的烦恼而成就阿罗汉。这个是讲他的戒定慧。
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特色:我是如来僧团当中的一个“众中纲纪”。这个“众中纲纪”就是说,因为尊者在整个僧团当中的定位,他是省察持犯、处断轻重,在僧团当中比丘是不是有违犯的情况,如果犯到了,是犯轻还是犯重,等于是由优波离尊者来作省察,来作处断。
如来“亲印我心”,我这一念清净心,因为以持戒来修身,以止观来调心,是“众推为上”,以持戒来当作最为尊上。
看总结。
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现在佛陀问我圆通法门。我以戒法来摄受我的身口,使令身口在整个五欲六尘的境界里面能够无所违犯,而得自在;再用这个止观的法门来调伏内心,使令内心能够通达无碍。所以说这个身心世界都“一切通利”(一切通利就是远离一切的过失)。斯为第一。
前面的满慈子是说法,以说法来悟入真如本性。优波离是持戒。持戒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是断有漏因。我们来到三界,是有业力的,但是这个业力到底是什么,没有人知道。所以只有佛陀知道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你看外道,他就不知道什么是有漏因。他持无益的苦行,持牛戒、持狗戒,用种种的身体的痛苦,这个跟了生死完全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只有佛陀出世以后才告诉我们,什么是痛苦的因,什么是生死的因。这个是透过持戒来断有漏因。
第二个,持戒能够使令正法久住。僧团能够如法地持戒,居士们就有很大的恭敬心,对整个三宝的住世,有它一定的功德。
所以这个持戒,也能够因为持戒的关系而悟入如来藏妙真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