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5/6)
义,因为你本质是妄想。妄想创造出来的功德都是生灭的,《楞严经》上说的,你用沙去煮饭,煮了很久,叫作热沙嘛,它跟菩提道没有关系的。所以,如果你开始修首楞严王三昧,你开始远离妄想的时候,第一个功德会出现,你的心量扩大了,你对众生的差别相开始包容,每一个众生都有他过去的因缘,如此而已,那只是一个假相而已。你不要执着,也不要太当真。第一个,你的心胸扩大。第二个、佛,觉悟。你向内的观照、智慧,每一件事情,你不会太冲动,不会老是跟着感觉走,开始用智慧的光明来抉择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一个跟着妄想走的人,他老是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但是你一个开始回光返照的人,开始做他自己该做的事情,他多一份理智的抉择。第三个,顶——妙用无穷。他每一个因缘都可以修功德,不一定是在顺境才修学。逆境有逆境的修法,顺境有顺境的修法,叫顺逆皆方便。他整个菩萨道的作用更加地不可思议,随缘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每一个因缘对他来说都是增上的。所以这个叫大佛顶。你从这个大佛顶来检查你自己是不是从妄想心慢慢地往真如的心在靠近了,这三个是一个检查标准。
我们来看今天的总结的附表。整个《楞严经》正见篇的前言,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应用》的第一个——正见篇,主要的探讨就是生命的安住问题。菩萨以何为住?
第一个,你还是习惯以妄想为住。以妄想为住的人,这个人就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稳的。因为外境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妄想、改变你的感觉,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不安稳性永远存在,你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以妄想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第二个,你来生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等着你,因为你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我们一念心有两个开关。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没办法救。佛陀不能进入到你的妄想告诉你自己你错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觉悟是你要自己觉悟的。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觉悟,你要自己觉悟的。
所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们暂且不谈修行的问题,暂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里,因为这是根本。在本经的角度,你先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么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两个重点,这个因缘观,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将往哪里而去。在《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
我们来看今天的总结的附表。整个《楞严经》正见篇的前言,我们看《楞严经修学应用》的第一个——正见篇,主要的探讨就是生命的安住问题。菩萨以何为住?
第一个,你还是习惯以妄想为住。以妄想为住的人,这个人就有两个过失,第一个,你今生的心是非常不安稳的。因为外境的变化就会改变你的妄想、改变你的感觉,所以你会觉得自己的心很不安,不管你福报多大,你的不安稳性永远存在,你没有安全感,因为你以妄想为住嘛,妄想跟外境是牵动的。第二个,你来生会有无量无边的轮回等着你,因为你启动了轮回的力量。我们一念心有两个开关。你活在妄想,你就是把生死轮回的开关打开了,佛是救不了你的。不是佛不救你,是没办法救。佛陀不能进入到你的妄想告诉你自己你错了,不可能。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自己觉悟,觉悟是你要自己觉悟的。佛陀只是说法让你觉悟,你要自己觉悟的。
所以,在整个菩萨道当中,我们暂且不谈修行的问题,暂且看一看你的心住在哪里,因为这是根本。在本经的角度,你先以真如为住,以一念清净心为住,不能住在妄想。那么住在真如的人,他在看人生就有两个重点,这个因缘观,我从什么地方来,我将往哪里而去。在《楞严经》的角度来看人生,它不是看今生,因为你看今生你就很容易执着了,你必须把过去生跟未来生同时来看。《楞严经》遇到事情,先问你自己,这个事情你从什么地方来?第二个,你将往哪里而去?比方说我们的色身,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前生而来——不对呀!你前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啊!你前生的想法也不是这个想法啊!所以,我们的身心世界是从空性而来,那只是一种因缘业力的和合,因缘和合虚妄有生。那么当我们时间结束的时候,我现在的长相、我释净界的长相、我现在的想法又跑哪里去呢?又回到空性去了,又觅之了不可得。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人生,从《楞严经》的角度,叫作没头没尾。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只就是当下因缘和合的一个虚妄的假相而已。但这个虚妄的假相你不能完全否定,你要假借这个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借假修真。所以,《楞严经》是否定过去——来无所从,第二个、否定未来;但是把握当下。
我们现在对生命很执着,因为我们产生常见——你看,这个儿子是我的儿子,不错嘞!但是你要想说,我本来没有这个儿子,我本来没有这个女儿嘛。你就用平常心,那只是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楞严经》是站在一个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我们一般人是面对一个——诶,这就是我的东西——是住在这个角度来看人生,就起颠倒。所以《楞严经》的人生观是我们从清净的空性而来,我们也回到清净的空性而去,所以人生只就是一个过程,让你历事练心的过程。所以《楞严经》的想法认为,人生不是来受用的,来受用你就完了,就住在上面。《楞严经》认为人生是来历练的,利用你现前的因缘假相来断恶修善度众生。既然是来历练的,好坏都是历练。一个人也不要太多顺境了,有点逆境会产生一种出离的动力。所以,《楞严经》的思考,它在看人生是看到它的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看第二段。我们刚开始学佛的时候是从业感缘起,我们从教理当中所遇到的思想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我们今生是由于过去的善业、恶业决定的,我们今生到来生去,也由于今生的善恶业又创造一个来生的果报,所以我们从这个善恶业当中培养慈善的心来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安住善业。但是安住善业有一个缺点——因为业力你做不了主的,阿赖耶识做主,因为我们有无量无边的过去的善恶业力。所以你一个人以业力的思考,那你就很麻烦了,因为你活在阿赖耶识当中,你就没有主动权。那么我们从业力的思考要提升到真如的思考,你要观察——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我们把这个因缘的业力拨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