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讲】(4/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萨所能够成就的洞察十方,那是一个佛菩萨的果地妙用,所以云何获圆通?不是一个初心的人能够尝试的。

    鼻识有住

    鼻想本权机,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鼻想」就是佛陀使令孙陀罗难陀观察鼻端的白相。我们鼻端哪有白相呢?那是自己想像出来的,我们观想鼻尖的地方有一个白相,然后把心住在那个地方。它是「本权机」,那是佛菩萨的一种善巧的方便,因为这一个人太散乱了。他的目的「只令摄心住」,佛陀的意思只是要让难陀尊者,把散乱之心安住在鼻端之处。既然是安住,就有问题了,「住成心所住」,当初心的人住在鼻端的白相的时候,就有能住的心跟所住的境,既然有能所的对立,那正是一种生灭心,真实的心性是无所住的。所以身为一个有所住,那么坚固有所住的一个初心,又怎么去悟入圆通呢?又怎么能够当圆通本根呢?

    舌识有漏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那尊者依止舌根来演说佛法。说法是「弄音文」,那是拨弄音声文字。这样的拨弄音声文字是怎么来的?是「开悟先成者」,那不是一个初心人做得到的,那是富楼那尊者在久远劫以前,早就大开圆解,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他才有如此的妙用,才能够说法弄音文。所以不是初心能够做到的,也就是说,「名句非无漏」,说法当中诠释的名句,它都是生灭的变化之法,并不是第一义谛的无漏之法,所以当作初心的圆通本根不适合,当做开悟以后的一种妙用是可以的,初心回家的路是不适合。

    身识不遍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云何获圆通?

    优婆离尊者受持禁戒没有违犯叫作「持犯」。它主要的功能是约束我们的身业,当然也以可以约束口业,但重点它不能约束意业。所以「非身无所束」,如果不是身业的话它就很难约束了,它这样的功能不能普遍于在身口意三业,云何获圆通?又怎么能够当初心悟入圆通的本根呢?因为它不普遍。

    意识缘物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目犍连尊者他依止意识的妙用,而显现广大的神通,而这神通的来源也不是他因地时修意识观而来的,他是久远劫来早就成就神通,他今生是利用意识来当作显现神通的方便,所以何关法分别?目犍连尊者他显现神通,根本无关于他的意识来分别法尘来作用,他不是把它当作因地修学,他只是把它当作果地上的妙用。一般人是「念缘非离物」,一般人意识去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不能离开外在五尘的,都要凭藉外在五尘,那当然会受到外在五尘的干扰。所以身为一个初心来说,是不适合当初心的圆通。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是这个意思。

    智者大师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这观心法门,观这第六意识是很赞叹的。在整个天台宗的整个体系当中,他在观空假中三观的时候,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它这一念心性其实就是第六意识,就是你这一念生灭心。他认为这个生灭心,你不断用空假中三观去观它,这第六意识就转成不生灭心,所以它的特点是观心。他的意思是说,你不管遇到什么境界,你都不要管,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观察你的心的起心动念,你观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就是我们常说的,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个缘生缘灭的毕竟空的体性。即假这一部分天台宗那是发挥得淋漓尽致,天台的假观它把《法华经》的十如是,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发挥得非常清楚。

    智者大师九旬谈妙,解释经体《妙法莲华经》的一个「妙」字,讲了九十天。他开出众生法妙、佛法妙、最后心法妙,他认为心法是最重要的,他认为心是通于众生法、通于佛法,这一念心通十法界。他说你能够观这一念心性,你就可以在时间上,你可以知道过去现在未来;在空间上,你可以知道十法界种种的差别。他说你要知道的所有事情,你都可以从第六意识观出来。

    比方说,假观的十如是怎么观?蕅益大师说,它的妙,妙在哪里?观如是相,十如是里面,如是相是总观,观察内心的相状。我们这一念心跟人事接触的时候,你要看看你起什么相状,你心中生起什么相状?从相状可以看到你内心的体性,你这一个人的根机是一个增上的恶心比较重,增上的恶心他就判作三毒种性,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都往坏的地方想,他出现的相都是邪恶的相,忌妒高慢相,他说这种人过去生大部分都从三恶道来;有些人他看到事情他起的是增上善心,这种人是天种性;有些人生起出离心,他看到什么事情完全出离,没有好乐心,这种人是二乘种性;有些人是大悲心。他说你经常看你心中的相状,你就知道你的体性,你的体性的种性是什么,而这种性,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有它过去生的因缘。你过去生大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