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四(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质清澈甘洌,所含矿物质极为丰富,杂质却少之又少。据说,崂山道士们使用多年的暖水瓶,从未生过水垢;其二,神在大旱三年泉水不涸,大涝三年不溢。无论如何取水,水平面始终与井口持平,只可惜在近几年的一次修缮中,由于地基打得不够牢固,水位发生了些许变化;其三,神在饮用此泉水,有助于治疗胃溃疡、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可达到有病必治、无病健身、延年益寿之功效。此外,三官殿正门前的两棵参天银杏,亦是当年刘若拙重修太清宫时亲手所植,至今已有 1000 多年的树龄。银杏树最大的特点便是有性别之分,而这两棵银杏树皆为雄性。与它们同龄的,还有上清宫的一棵独木成林的银杏树。此树亦是刘若拙亲手种下,如今已有 8 个株分枝和百余株分蘖的子株,其中一株子株高度近 20 米。此树乍看犹如一片树林,实则中间粗壮的主干才是其母株,周围的子株皆从根部蘖生而成,恰似大大小小几代的子孙簇拥在年事已高的祖母身旁,又似那大慈大悲、佛法无边的“千手观音”。刘若拙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即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刘若拙晚年时常穿梭于即墨城东门外那座宛如仙境的高真宫,布道讲经,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人们的心灵。

    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991 年)腊月,刘若拙如一颗流星般陨落于即墨,据《崂山志》记载,他的门徒们精心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将他安葬于此。这座墓就像一座沉睡的巨人,静静地矗立在高真宫前。

    如今,这座墓位于即墨东关小学(即高真宫旧址)院内,它宛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墓高约 1.5 米,直径约 4 米,封土呈圆锥形,犹如一座小山丘,庄严肃穆。这座墓建于北宋,元、明两代曾多次重修,至今依然保存完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古老的历史。

    墓前立着一座石质墓碑,碑阳镌刻着楷书“明万历二十年八月一日”,犹如一部史书,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正中的“元敕封华盖刘真人之墓”几个大字,宛如苍劲有力的画笔,勾勒出刘若拙的传奇人生。下款“即墨知事阁关中李奎立”,则如一枚印章,为这座墓碑增添了一抹庄重的色彩。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