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墙夼水库上游五莲县竹园村的历史和传说(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0年至公元前489年,范蠡受命在今绍兴筑建越国都城,“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琅琊东武海中山也,一夕自来,故名怪山。”嘉靖《青州府志》亦载:龟山旧在诸城……走入会稽山阴县界,今有“东武里”。《金瓶梅》研究专家张清吉为证实上述说法,曾到实地考查:认为在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市),确有怪山、龟山,山上有东武(诸城旧称)里。乾隆《诸城县志》等也记载了怪山从东武飞走的传说。山是不会飞的,但此传说也从另一面证明日照“小会稽”的名字源自绍兴会稽山,也体现出莒越文化的交流。

    三、吴越文化对五莲地区的影响

    据专家考证,琅琊与越国间曾有三次大移民,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勾践徙都琅琊,从越国跟随而来的吴越军队及其随从,多达数万人以上,在此居住长达200(一说90)余年。其中相当一部分越人与当地人杂居以致两相通婚。由此,两地文化相互交流、渗透,在思维方式、语言、礼制及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吴越文化的特征在该地区尤为明显。

    越国徙都琅琊,引起齐国的高度警惕,因此,在军事上,齐国不得不加强对越国的防御,在经今莒县、五莲一段的齐长城日照段(2001年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防越的重要措施之一,其东端经琅琊附近。

    越国徙都琅琊,莒文化因此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有些作为饮食器具的铜鼎、用于作战的铜矛等,带有南方各国的明显痕迹。

    越人素善航海,“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国徙都琅琊后,带动了该地区沿海航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海上船运业的发展。

    吴越人多以稻米为主粮,徙都琅琊后,对北方的饮食不习惯,扩种水稻面积是必然的。随之,将南方的稻种和水稻耕作技术带来,加之雨量偏多,鲁东南地区的水稻种植业也进入鼎盛时期。考古发现鲁东南地区曾有稻种遗存并在该地区发现水稻专业村,水稻种植延续至今。

    吴越盛产茶叶,今青岛西海岸新区(原胶南市)和日照沿海地区的东港、五莲部分乡镇也成为南茶北移的茶乡。其种植面积较广,制茶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该时期。

    吴越的文化习俗也影响着这一地区。以丧葬为例,在今五莲县街头镇竹园村曾发现葬棺。20世纪70、80年代大面积整地改土,挖塘修渠,在汪湖镇北淮河等不少村庄发现盛骨灰用的“灰灰罐”。据推断,是越人丧葬的遗存。至今这一带仍有“南蛮子”会踩地理(看风水),好风水都让他们占了;在风水好的地块,头天埋上鸡蛋,第二天孵出小鸡来(风水好)的传说。

    更重要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山再起;范蠡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的故事,影响着鲁东南地区一代又一代,形成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至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