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五莲县街头镇大洼村的历史和传说四(2/3)
在这山上的吃、住、游行,全由贫道负责;如果壮士输了,那就得写一张字据,证明太华山归我所有,与壮士再无关系,可否?”赵匡胤听了,心中暗自窃喜:“这老道士可真傻,太华山本就在你这里,就算我输了,也毫无损失。”于是,他爽快地答道:“行,就按你说的办。”然而,棋局一开,赵匡胤便感觉如陷泥沼,步步受限,没一会儿工夫,三局皆输。老道士仿佛早已成竹在胸,迅速掏出纸笔递了过来。愿赌服输,赵匡胤只得老老实实地在纸上写下:“太华山为道家所有,与我无关”,随后又签下了自己的大名。
直至此时,三人仍蒙在鼓里,浑然不知眼前这位老道士,便是他们心心念念要拜会的陈抟道长。只因他擅长夜观天象,常常在夜里虔诚地参拜星斗,白天则呼呼大睡,故而有了“陈抟老祖是睡仙,一睡就是八百年”的美谈。他宛如未卜先知的仙人,早已算定,在不久的将来,赵匡胤将会登上皇位,又算到他当天会来太华山,于是特意设下此局。在整个宋朝统治时期,太华山及周边的居民无需向朝廷缴纳税粮,陈抟老祖可谓是造福了一方百姓。此后,太华山道士还在两人下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凉亭,美其名曰“留棋亭”。当然,下完棋后赵匡胤和赵普也未能寻到陈抟老祖的踪迹,等到他们下山后,老道长才如仙人下凡般现身与刘若拙相见。修建上清宫太平宫正如陈抟老祖的神机妙算,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不仅回忆起了当年在华山的奇妙经历,同时也念及了同行的刘若拙,于是传召他进京。时隔三十多年,朝堂上的赵匡胤已是须发如霜,而他眼前的刘若拙却宛如仙人般童颜鹤发,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两人谈玄论道,赵匡胤如醍醐灌顶,收获颇丰,于是萌生了让刘若拙留在京城,助自己延年益寿的想法,还赐予了他“华盖真人”的封号。然而刘若拙对闹市毫无兴趣,赵匡胤见挽留无果,也就不再强求,而是下令出资在崂山兴建新的庙宇,交由刘若拙全权负责。离开京都回到崂山,刘若拙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太清宫原有的建筑修缮得焕然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和上苑宫(今太平宫)。经过这番精心打造,崂山道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声大噪,四方道众如潮水般纷纷涌来,其兴盛之势可谓空前绝后。宋代道教所辑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宛如两颗耀眼的星辰,闪耀在道教的天空中。
上苑宫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处乃是刘若拙的修行圣地。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这是皇上恩赐的宫苑。然而,此宫建成之际,赵匡胤已然仙逝,他的弟弟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这座宫殿的名字也随之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后,如一位隐士般在那里静修,享受着宁静与祥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日益增多,为了寻求一份清静,他晚年一直驻居于即墨。《皇朝通鉴》称赞他“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轻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仿佛他是一位拥有神奇魔力的仙人。
1279 年,南宋如一片飘零的落叶,缓缓落下,末代皇帝赵昺的两个爱妃谢丽、谢安姐妹从海路逃往崂山太平兴国院,削发为尼。后来,皇亲赵孟頫前来探望,三人哀叹亡国之痛,犹如杜鹃啼血,声声泣泪。他们认为,事到如今,已无“兴国”可言,唯有祈求天下太平。于是,他们将太平兴国院更名为太平宫,这个名字宛如一道永恒的光芒,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宫的整个建筑恰似一个精美的“品”字,由正殿和两个偏殿构成,宛如众星捧月般,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西偏殿有一石,恰似一条巨龙盘身酣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井,名曰“龙涎”,仿佛是巨龙的唾液,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东院钟亭高悬八卦铜钟,上铸有“国泰民安”,据传这四个字分别象征“四时”和“八节”,四时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八节似立春的嫩芽、春分的暖阳、立夏的微风、夏至的蝉鸣、立秋的红叶、秋分的明月、立冬的寒霜、冬至的瑞雪,与“八卦”遥相呼应,旧日宫中道士会依据不同的季节,在与八卦方位相对应的“八节”上敲击,此乃太平宫独有的奇观,这便是钟声一响传遍上苑山的“上苑晓钟”。
在逢仙桥旁遇神仙完成了崂山道观的修缮,刘若拙便在太平宫潜心修行,即便只是偶尔前往太清宫与上清宫巡视,他在此地也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在太清宫内的龙头榆对面,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逢仙桥”三个大字。而在此逢仙的正是刘若拙。相传刘若拙除夕迎神时,在这里邂逅一位白须飘拂如仙翁的老者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数语,刘若拙刚欲询问其名讳,老人却如幻影般消失无踪,只在榆树旁的雪地上寻得两只脚印,再无其他线索。于是刘若拙坚信自己遇见了仙人,于是,此桥便被命名为“逢仙桥”。太清宫内,还有那被誉为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相传现今留存的“神水泉”三个字,乃是刘若拙的亲笔手迹。缘何称其为神水泉呢?听当地人讲,此泉有三“神”:其一,神在水
直至此时,三人仍蒙在鼓里,浑然不知眼前这位老道士,便是他们心心念念要拜会的陈抟道长。只因他擅长夜观天象,常常在夜里虔诚地参拜星斗,白天则呼呼大睡,故而有了“陈抟老祖是睡仙,一睡就是八百年”的美谈。他宛如未卜先知的仙人,早已算定,在不久的将来,赵匡胤将会登上皇位,又算到他当天会来太华山,于是特意设下此局。在整个宋朝统治时期,太华山及周边的居民无需向朝廷缴纳税粮,陈抟老祖可谓是造福了一方百姓。此后,太华山道士还在两人下棋的地方建起了一座凉亭,美其名曰“留棋亭”。当然,下完棋后赵匡胤和赵普也未能寻到陈抟老祖的踪迹,等到他们下山后,老道长才如仙人下凡般现身与刘若拙相见。修建上清宫太平宫正如陈抟老祖的神机妙算,陈桥兵变后赵匡胤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此时他不仅回忆起了当年在华山的奇妙经历,同时也念及了同行的刘若拙,于是传召他进京。时隔三十多年,朝堂上的赵匡胤已是须发如霜,而他眼前的刘若拙却宛如仙人般童颜鹤发,这让他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两人谈玄论道,赵匡胤如醍醐灌顶,收获颇丰,于是萌生了让刘若拙留在京城,助自己延年益寿的想法,还赐予了他“华盖真人”的封号。然而刘若拙对闹市毫无兴趣,赵匡胤见挽留无果,也就不再强求,而是下令出资在崂山兴建新的庙宇,交由刘若拙全权负责。离开京都回到崂山,刘若拙犹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将太清宫原有的建筑修缮得焕然一新,又新建了上清宫和上苑宫(今太平宫)。经过这番精心打造,崂山道教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名声大噪,四方道众如潮水般纷纷涌来,其兴盛之势可谓空前绝后。宋代道教所辑的《洞天福地》一书中,将刘若拙的两处馆院分别列为第六、第七福地,宛如两颗耀眼的星辰,闪耀在道教的天空中。
上苑宫宛如一颗璀璨的宝石,镶嵌在仰口湾畔的上苑山下,此处乃是刘若拙的修行圣地。刘若拙为其定名“上苑”,仿佛是在向世人宣告,这是皇上恩赐的宫苑。然而,此宫建成之际,赵匡胤已然仙逝,他的弟弟即位后,改年号为“太平兴国”,这座宫殿的名字也随之改为“太平兴国院”。刘若拙建起太平兴国院后,如一位隐士般在那里静修,享受着宁静与祥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来访者日益增多,为了寻求一份清静,他晚年一直驻居于即墨。《皇朝通鉴》称赞他“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轻疾。每水旱,必召于禁中,设坛致祷,其法精审”,仿佛他是一位拥有神奇魔力的仙人。
1279 年,南宋如一片飘零的落叶,缓缓落下,末代皇帝赵昺的两个爱妃谢丽、谢安姐妹从海路逃往崂山太平兴国院,削发为尼。后来,皇亲赵孟頫前来探望,三人哀叹亡国之痛,犹如杜鹃啼血,声声泣泪。他们认为,事到如今,已无“兴国”可言,唯有祈求天下太平。于是,他们将太平兴国院更名为太平宫,这个名字宛如一道永恒的光芒,一直沿用至今。
太平宫的整个建筑恰似一个精美的“品”字,由正殿和两个偏殿构成,宛如众星捧月般,散发着无与伦比的魅力。西偏殿有一石,恰似一条巨龙盘身酣眠,被称为“眠龙石”,石下有一井,名曰“龙涎”,仿佛是巨龙的唾液,弥漫着神秘的气息。东院钟亭高悬八卦铜钟,上铸有“国泰民安”,据传这四个字分别象征“四时”和“八节”,四时如春花、夏荷、秋月、冬雪,八节似立春的嫩芽、春分的暖阳、立夏的微风、夏至的蝉鸣、立秋的红叶、秋分的明月、立冬的寒霜、冬至的瑞雪,与“八卦”遥相呼应,旧日宫中道士会依据不同的季节,在与八卦方位相对应的“八节”上敲击,此乃太平宫独有的奇观,这便是钟声一响传遍上苑山的“上苑晓钟”。
在逢仙桥旁遇神仙完成了崂山道观的修缮,刘若拙便在太平宫潜心修行,即便只是偶尔前往太清宫与上清宫巡视,他在此地也留下了诸多传奇故事。在太清宫内的龙头榆对面,有一块巨石,上面镌刻着“逢仙桥”三个大字。而在此逢仙的正是刘若拙。相传刘若拙除夕迎神时,在这里邂逅一位白须飘拂如仙翁的老者走上前来与他交谈了数语,刘若拙刚欲询问其名讳,老人却如幻影般消失无踪,只在榆树旁的雪地上寻得两只脚印,再无其他线索。于是刘若拙坚信自己遇见了仙人,于是,此桥便被命名为“逢仙桥”。太清宫内,还有那被誉为崂山四大名泉之一的“神水泉”,相传现今留存的“神水泉”三个字,乃是刘若拙的亲笔手迹。缘何称其为神水泉呢?听当地人讲,此泉有三“神”:其一,神在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