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崂山道士刘若拙的故事传说六(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上确有其人。王重阳羽化后,全真七子各立支派,丘处机创立龙门派,马钰创立遇仙派,刘处玄创随山派,谭处端创南无派,郝大通创华山派,王处一创全真派、孙不二创清静派,其中丘处机影响最大。游客们在三官殿前驻足观赏,有的人仔细研读着殿内的碑文,试图了解更多关于三官大帝的传说;有的人则虔诚地跪地朝拜,祈求神明庇佑。

    在祖师殿外,一些游客对王重阳和全真七子的铜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讨论着全真七子的事迹以及其对道教发展的贡献。而另一些人则被周围的自然景色所吸引,纷纷拍照留念。

    从三官殿西门出来,门旁有一方大石,宛如一位忠诚的卫士,静静伫立,其上镌刻着“逢仙桥”三个大字,熠熠生辉,相传这里是刘若拙邂逅踏雪无痕神仙的神圣之地。旁边还有宋太祖赵匡胤召见并敕封刘若拙为“华盖真人”的记事石刻,仿佛在默默诉说着那段久远的历史。

    “逢仙桥”对面,有一株恰似苍龙的榆树,气势磅礴,故名“龙头榆”。它高耸入云,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树高 20 余米,为唐朝道士李哲玄亲手所植,历经 1100 余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傲然挺立。李哲玄,号守中子,这位唐末的进士,宛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无意仕途,毅然弃官云游,以诗言志:“渡海乘舟到崂山,为修真道出尘寰”。唐天佑元年(公元 904 年),他东游崂山,筑“三皇殿”,被周太祖敕封为“道化普济真人”。

    穿过“龙头榆”,登上步月廊,便来到了三清殿。三清殿犹如一座宏伟的宫殿,是太清宫三大殿中的主殿,也是道士们潜心修行的圣地,由正殿和两偏殿共同组成。正殿宛如一座坚固的堡垒,为岩石结构硬山式建筑,里面供奉着庄严肃穆的三清真神。居中的玉清元始天尊,手持圆珠,宛如一轮璀璨的太阳,象征着洪元;东边的上清灵宝天尊,怀抱如意,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象征着混元;西边的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手持宝扇,犹如一阵和煦的春风,象征着太初。这三位天尊,是道教信奉的至高无上的尊神。东偏殿奉祀着东华帝君,宛如一位慈祥的长者;西偏殿奉祀着西王母,她是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女神,宛如一朵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

    三清殿西侧有个关岳祠,虽然规模不大,但却声名远扬。听高道长说,康熙十一年(1672 年),蒲松龄曾寓居于此,他的灵感如同泉水般喷涌,创作出了《香玉》《成仙》《仙人岛》《崂山道士》《白云洞》《崂山观海市》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院内有座蒲松龄书亭,亭西有面影壁,相传就是《崂山道士》中的那面神秘的墙。在院墙上,从石缝里顽强生长出一棵大树,它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穿墙而过,因此被称为“穿墙树”。不知这棵神奇的树是否曾给蒲松龄带来灵感,让他创作出了那神奇的“穿墙术”。

    话说从前,有一个名叫王生的人,听闻崂山之上有道观,其中的道士个个身怀绝技,法术高强。于是,他怀着满心的憧憬和期待,长途跋涉来到崂山,想要拜师学艺。

    起初,王生还充满热情地投入到道观的学习生活当中,但没过多久,他就被每日早起晚睡、刻苦修炼的艰辛给打败了。道观中的清苦日子让他心生退意,最终决定辞别师父,返回故乡。然而,就在他即将离开的时候,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念头——要是能学会一门神奇的法术再走,那也不枉此行了。

    经过一番思索,王生向道士请求传授他穿墙之术。道士看着眼前这个心浮气躁的年轻人,微微一笑,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只见道士口中念念有词,对着墙壁比划几下,然后告诉王生可以试试了。王生半信半疑地走到墙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向前冲去。没想到,这一冲竟真的穿过了厚厚的墙壁!

    王生又惊又喜,兴奋得手舞足蹈。此时,道士面色凝重地叮嘱道:“此术虽妙,但切记回去之后要保持心地纯洁,坚守正道,不可心生邪念,否则法术便会失效。”王生满口应承下来,随后便兴高采烈地下山回家了。

    回到家乡后的王生,开始四处炫耀自己的穿墙本领。渐渐地,他的心思变得不再单纯,总想利用这门法术做一些不义之事。终于有一天,当他再次尝试穿墙时,却发现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成功。慌乱之中,他一头撞到墙上,额头瞬间鼓起了一个大包,疼得他哇哇直叫。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纷纷嘲笑王生的不自量力和贪婪愚蠢。

    再说这崂山道士,他们的道法可谓高深莫测。除了令人惊叹的穿墙术外,还有许多其他奇妙的法术。比如能够用剪纸变幻出一轮皎洁的明月;可以驾驭仙鹤翱翔于天际,宛如仙人一般;甚至能召唤月宫仙子嫦娥降临人间。这些神奇的法术使得崂山道士声名远扬,尤其是在一部以其为原型改编而成的动画片播出后,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而我呢,也曾与崂山道士有着不解之缘。曾经,我负责管理当地的宗教事务,因此结识了崂山道观的刘道长,并与他成为相交多年的好友。此外,就连我所学习的棋艺,也与崂山道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的象棋老师陈天才大师,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