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昆仑仙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有一座巍峨耸立、气势磅礴的山脉——昆仑山脉。它宛如一条巨龙,横亘于华夏西部,绵延不绝,雄伟壮观。

    昆仑山脉地处青藏高原北缘,其壮阔的身姿横跨了回疆和吐蕃等地,一路延伸至青海境内,宛如一道天然屏障,守护着这片土地。作为亚洲中部的大山系以及华夏西部山系的主干,它承载着无尽的神秘与传奇。

    昆仑山脉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那是一片充满异域风情的土地,高山峻岭交错纵横,仿佛是大地母亲精心编织的锦绣画卷。而东边则抵达柴达木河上游谷地,这里水流潺潺,草木繁茂,与周围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图。

    令人惊叹的是,昆仑山脉的全长竟然达到了 2500 余千米!这漫长的距离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也孕育了无数生命的奇迹。无论是山间奔腾的溪流,还是悬崖峭壁上顽强生长的植物,都展现出大自然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

    关于昆仑山脉的记载,在《辞海》《华夏山河全书》和《华夏自然地理》等着作中均有所提及。虽然这些书籍对于昆仑山脉所涵盖的范围大致相同,但在内部划分方面却存在差异。其中,《辞海》和《华夏山河全书》将昆仑山脉划分为东、西两段;而《华夏自然地理》则进一步细分,将其分为西昆仑山、中昆仑山和东昆仑山三个部分。每一段山脉都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和发现。

    在华夏那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之中,有几部古老而神秘的地理着作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分别是《山海经》、《禹贡》以及《水经注》。这几部经典之作对于昆仑山的描述可谓是不厌其烦,而且其中大多数的记述皆披上了一层令人神往的奇幻色彩。

    据说,昆仑山乃是“天帝的下都”,这座神山广袤无垠,其范围足有方圆八百里之大,高度更是令人咋舌,竟然高达七万尺!这样雄伟壮观的景象,光是想象一下便足以让人感到震撼不已。不仅如此,传说中的昆仑山还拥有一处美轮美奂的仙境——西王母的瑶池。在这里,清澈见底的池水波光粼粼,四周遍布着郁郁葱葱的奇花异草,那些树木枝头挂满了晶莹剔透的珍珠和温润无瑕的美玉,仿佛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

    说起“西王母”这个称谓,最早可以追溯到《山海经》一书当中。由于她居住于巍峨耸立的昆仑丘之上,故而被人们尊称为西王母。在《山海经·大荒西经》里就有着这样的记载:“西王母穴处昆仑之丘”,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这位女神居于昆仑仙境的情景,给人留下无尽遐想的空间。

    千百年来,有关昆仑山留下许多美丽的传说和难解之谜,吸引着大批华夏内外道教弟子、游人前来朝拜、修炼、登山、考察。

    传说古时这里是道教昆仑派的发源地。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的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为道教正神,在道教中地位极高,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山海经》中西王母的形象为:“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昆仑山自古以来就吸引佛界道家在这里建寺筑观,养性修身,传经布道。远在汉唐之际这里就寺院林立,香火不断。至金元,盛极一时的华夏道教全真派开山祖师王重阳同他的七弟子把这里选为创教立派的“洞天福地”,留下了诸多令人神往的道教遗迹。明末昆仑山是道教混元派道场所在地,后因变故逐渐隐出。

    满清末年,雍凉省永登县玄阳胡真人与金丹子张理清道长二人于昆仑山脉寻找传说中的“万神之乡”。他们在今青海省乐都县马营孔家嘴附近看到周围群山围拢,地势形如莲花,玄妙异常,于是发动善信于开始修建“昆仑道观”,历时十余年,终于建成一进五院,前后八卦规式、座北朝南的“昆仑万神宫”群落。各殿宇均为砖木结构,雕梁画栋,十分雄宏,不愧为道观圣地。但该观后来被毁。

    现昆仑山中有玉虚宫、修真洞、西王母瑶池。

    昆仑山不仅在神话中神秘莫测,在现实中也有不少神秘事件。例如,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群探险家在昆仑山深处发现了一个古老的遗址,这个遗址被认为是古代文明的遗迹。为了保护这一重要发现,政府立即派遣重兵把守,禁止任何人进入昆仑山。

    ……

    在这片高大巍峨、神秘莫测的昆仑山脉最深处的天枢位置,乱峰重重叠叠,犹如巨兽蜿蜒盘踞;荒草肆意生长,几乎淹没了所有路径;四下里一片寂静,毫无人烟。

    突然,一声清亮而悠扬的长啸划破长空,宛如龙吟九天,响彻云霄。这啸声如同汹涌澎湃的波涛一般,迅速在山谷之间来回激荡,经久不息。其声之巨,竟将周围那些争奇斗艳的奇花异树都震得沙沙作响。与此同时,栖息于此地的鸟儿们受到惊吓,纷纷振翅高飞,一时间,天空中满是五彩斑斓的羽翼和惊恐的鸣叫。

    只见一个身着白色长袍、气质超凡脱俗的花甲老者,从地上缓缓站起身子。他身姿挺拔如松,面容红润且神采奕奕,眼神中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光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