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念《酒诰》(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听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

    随着叛乱事件的处置基本结束,皇宫里,正在举行最后几项仪式。

    太后坐在主位上,摆赛汗、脱欢,还有当天晚上参加宴会的诸位大臣,都站在厅堂内。郭康带着个千夫长的头盔,正在给众人念诵《酒诰》。

    念完之后,他就退了回去。太后则高声说道:“我也不是不让你们喝酒,庆功宴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但你们全都聚一起喝醉,要是遇到事情,又该怎么办?这次运气好,没有闹大,下次要是遇到棘手的敌人,可就不好说了。”

    “我们得有个方案,保证随时都有可靠的人值守,而且不能互相掣肘,也不能给观望的人留机会。你们好好研究一下,怎么安排最好。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像这次一样酗酒误事了。”

    众人纷纷应是,表示今后要遵循先贤教导,不能再酗酒了。这个简短的仪式也很快结束了。

    春秋战国以来,战争越来越激烈,对于兵法的需求也日渐增长,不过汉朝之前,兵家着作还没有系统的整理。汉初,高祖派韩信亲自主持,搜集各种兵书,加以汇总整编,第一次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并且一直沿用了下来。到三国时,诸葛亮长于练兵,所用军制被晋朝人采纳,此后各路势力也纷纷模仿,直到唐朝。唐初,李靖又在诸葛亮的兵法基础上进行改进,这套制度到元朝时都有影响。

    窦建德被杀之后,他的旧部聚集起来,准备反抗,就决定打起刘氏的旗号。一开始,他们找到窦建德的将领刘雅,刘雅不愿意接受,被众人杀死,随后找到了另一个旧将刘黑闼。刘黑闼接受了提议,就这样被推举为首领。

    当然,这也没什么丢人的。战争里只有第一,所以大家总会趋同发展。优秀的制度,也会一直沿用。这也是兵法相对于其他一些学问,不太相同的地方。

    只是,中原人听得懂这些,欧洲人却不然。这边的文盲程度高到惨不忍睹,绝大部分人连本地两代人之前的历史,都两眼一抹黑,何况这么冷僻的东西。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影响力,也就是在内部当做个传统,这么流传着。

    “确实不少了。”郭康想了想,说。

    唐军人多势众,军阵延绵十余里。刘黑闼的人少,为了防止被包抄,尽量拉宽正面,竟然把纵深减少到了单行,背靠河堤迎战。开战时唐军趁着风向有利,开始冲击,却迟迟不能打穿这个疯狂的阵型。僵持了一段时间,风向逆转,吹向唐军,刘黑闼部趁机反攻,唐军大败,李神通逃走,士卒军械损失了三分之二。

    在整个历史上,都少有这么离谱的战斗。像后世有名的“细红线”,其实就是时人的炒作,双方都没打起来。这种实打实的交锋,实在是太少见了。

    唐之后,金刀谶逐渐没有之前那么出名了,但大家对此还是有记忆的。紫帐汗国建立的时候,就声称,卯属木,刀属铁。汗室的先祖,取蒙古语中发音近似的“铁木金”作为名讳,同样也是“卯金刀”的意思。他们从秦地来,要到大秦国称王,顺应古老的预言,在世间振兴王道。

    可以说,每个经典的兵书,都是历史上几百年一见的天才人物,在前人的基础上,得到的成果。不去参考借鉴,才是浪费吧。

    “可能觉得你年轻有为,很吸引人吧。”脱欢说:“我估计,奶奶今天喊你来念,本来就是想要让你展示一下的。趁这个机会,在出行之前,把伱那身行头,还有那佩刀,都给大家看看。”

    虽然侯子光很快被石虎派兵镇压,但打着佛教旗号的造反还是此起彼伏,这个“大秦国”的传说也反复被人发挥。一直到北魏时,还有个叫刘景晖的人,被众人拥立为月光童子造反。所在的地点,也不限于关中那个秦地,而是扩散到了河北地区。这一时期,幽州、冀州,都有类似的传言。

    一路上,脱欢都显得很是高兴。

    “这是干什么的啊?”郭康好奇地问。

    “奶奶身边的女官们,都觉得你刚才,给一众高官显贵念诵诰令的样子特别帅气。”他乐呵呵地对郭康说:“我看,这几天又有小姑娘要思情怀春了——不过你别给我姐说啊。”

    之后,郭康准备离开。不过,到门口的时候,脱欢拦住了他,喊他一起去军营看看。

    现在,朝廷已经开始组织军团,郭康因为之前叛乱中表现出色,得到了个千夫长的任命,今天那身衣服,就是这么来的。不过郭康自己,同样觉得这张扬过头了。

    而且,在南北朝那会儿,卯金刀的谶讳,还和佛教结合了起来。

    在古典时代,军团长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元老和总督们挂名的职务,实际指挥是由军团副将,和六名将校负责。在他们之下,还有各种履行特定职权的军吏,和各个百夫长。不过,这个制度已经太久远了,长期以来,军制和官职名称经常变来变去,出现名不副实、乃至编制倒挂的情况。而到1204年之后,东罗马那个样子,估计也用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