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流浪吴藩(2/3)
过很多书的人;再加上特别喜欢说一些警句,给大家提出各种道德要求,这一看,就是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级教士。
因此,他自称自己是大官,估计是真的。而他说的这个吴王,能让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上层教士为自己服务,地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至少,也得是个流亡的王位觊觎者之类的了。
更可贵的是,虽然是位贵人,但吴王的使者对民众十分友善。大家有什么问题,只要态度诚恳一些,他都会尽力帮忙想办法——平日里,大家哪见过这么和蔼的贵族啊。
就大家的经验看,贵族和教士如果满嘴戒律、道德,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有道德;但如果他们连宗教道德这些都不提了,那一般是真的没有道德了。所以,吴王这些人,至少品行上,应该是有保底,不会太差的。至于这些办法可不可靠,反而是其次了。
当然,退一步说,只看他的这些主意,虽然大多只是粗略的方向,但对付当地贵族,已经足够了。毕竟很多时候,老乡们缺的,也就是这么个思路和名头。其他部分,大家自己想一想,补充下就好。大贵族们的那些所谓计谋,一般还不如他的呢……
所以,一路宣传下来,黄子澄一行就顺利收获了大量支持者。沿途民众普遍很期待吴王到来,不少骑士和小贵族,也热烈希望他们能建立新的秩序,甚至有人特意跑过来,想要为吴王宫廷效劳。宣传行动,获得了吴王等人,自己都没想到的巨大成功。
而哪怕没有见到他们的人,也多少知道一些名声,不时有人慕名而来。这两个村子,甚至想的更多一些。
两边的修士们,从争地吵到神学,最后吵出了一个结论:各个教派辩经的焦点,其实就是谁能代表天父,行使神权的问题。
以往,不管是对立教宗,还是胡斯神父这样的反对者,都是教会内的人士,争夺的是圣彼得继承人的身份和随之而来的法理。但是现在看,掌握神权的不止这一支。像现在出现的明朝人,据说和约翰长老国有关。虽然关系好像很混乱,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既不是异教徒,也不是圣彼得一系,又拥有神学上的权威,所以,找他们来裁决,反而是最合适,也对双方都公平的。
对此,吴王表示也可以理解。
之前数次危机,吴王本人都是化妆成教士逃跑的,都已经有经验了。之前最窘迫的时候,也被迫投靠过修道院,靠人家的慈善施舍填饱肚子——在欧洲,修道院避难,也是一种传统,所以修道院的人看到他神态气质不像普通人,就认为是个落难贵族来投奔,专门招待了他,让他在那边住了一段时间。
为了平复心情,打发无聊时间,那个时候,他也读了一些入门书籍。起码,是了解这边宗教的基本情况的。
因此,这种情况,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开始调解矛盾。
吴王指出,宗教上的事情,应该仅限于宗教层面解决。这种事情,不应该和争田的事情挂钩。双方教士如果对于教义问题不服气,可以自行辩经;如果还不能说服对方,他可以出面,邀请几位有威望的神父当裁判,让大家在公众面前,举行辩经大会,两边愿赌服输就行。
至于田地的情况,吴王认为,山林属于国家,不属于土司和豪强。阿勒曼尼地处偏远,平时的情况,朝廷管不了,但既然纠纷出现,要好好解决,就得有规矩。
之前,土司们之间那些乱七八糟的合同协议,都没有得到朝廷许可,其实都是不作数的。以往,因为没有直接妨碍朝廷编户的居民,所以也没人管。但如果产生冲突,当然应该以朝廷为准。
所以,只要两个村子,承认朝廷的权威,就应该按照朝廷的规矩。开垦的田地,应该属于开垦人所有。如果他们乐意遵守这个规则,吴王府这边会派出人手,帮忙把田界厘清,立下界碑、记下图册,就可以了。
为了让他们信服,吴王还让手下拿出一本资料给他们看。那个册子,是这里往西,一个村庄的图籍。
吴王解释说,他这些年,在民间活动,招揽义士辅佐自己,期间干了不少这样的活。村庄内部、村庄之间的冲突,已经见得多了。
很多时候,把事情说清楚,才是消除和预防矛盾的办法。所以,遇到这种问题,他都会建立村民的簿册,和每家的田亩分布。村里自己留一份,他这边留一份,以备下次查阅。
这些年,他一直到处跑,没法把所有的资料都带着,要不然也太重了。所以,离开一个地区之前,就会划定一块区域,留下几个心细稳重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这一片地区的资料。他不在的时候,这几个人就会代替他接待村民,处理这些日常的杂事。
而这一带地区,他之前还没亲自来过,所以才把资料都随身带着,正好给大家当例子看看。如果大家觉得没问题,就也这么订立图籍,趁这个机会,把田产捋清楚,也省得今后不断重复相似的问题了。
大家一听,都觉得挺有道理,这个方法看着确实靠谱。虽然具体边界,还是得讨论,说不定还得争起来,但至少大家有个解决的思路了。
因此,他自称自己是大官,估计是真的。而他说的这个吴王,能让这样一个学识渊博的上层教士为自己服务,地位也不会低到哪里去。至少,也得是个流亡的王位觊觎者之类的了。
更可贵的是,虽然是位贵人,但吴王的使者对民众十分友善。大家有什么问题,只要态度诚恳一些,他都会尽力帮忙想办法——平日里,大家哪见过这么和蔼的贵族啊。
就大家的经验看,贵族和教士如果满嘴戒律、道德,不一定代表他们真有道德;但如果他们连宗教道德这些都不提了,那一般是真的没有道德了。所以,吴王这些人,至少品行上,应该是有保底,不会太差的。至于这些办法可不可靠,反而是其次了。
当然,退一步说,只看他的这些主意,虽然大多只是粗略的方向,但对付当地贵族,已经足够了。毕竟很多时候,老乡们缺的,也就是这么个思路和名头。其他部分,大家自己想一想,补充下就好。大贵族们的那些所谓计谋,一般还不如他的呢……
所以,一路宣传下来,黄子澄一行就顺利收获了大量支持者。沿途民众普遍很期待吴王到来,不少骑士和小贵族,也热烈希望他们能建立新的秩序,甚至有人特意跑过来,想要为吴王宫廷效劳。宣传行动,获得了吴王等人,自己都没想到的巨大成功。
而哪怕没有见到他们的人,也多少知道一些名声,不时有人慕名而来。这两个村子,甚至想的更多一些。
两边的修士们,从争地吵到神学,最后吵出了一个结论:各个教派辩经的焦点,其实就是谁能代表天父,行使神权的问题。
以往,不管是对立教宗,还是胡斯神父这样的反对者,都是教会内的人士,争夺的是圣彼得继承人的身份和随之而来的法理。但是现在看,掌握神权的不止这一支。像现在出现的明朝人,据说和约翰长老国有关。虽然关系好像很混乱,但不管怎么说,他们既不是异教徒,也不是圣彼得一系,又拥有神学上的权威,所以,找他们来裁决,反而是最合适,也对双方都公平的。
对此,吴王表示也可以理解。
之前数次危机,吴王本人都是化妆成教士逃跑的,都已经有经验了。之前最窘迫的时候,也被迫投靠过修道院,靠人家的慈善施舍填饱肚子——在欧洲,修道院避难,也是一种传统,所以修道院的人看到他神态气质不像普通人,就认为是个落难贵族来投奔,专门招待了他,让他在那边住了一段时间。
为了平复心情,打发无聊时间,那个时候,他也读了一些入门书籍。起码,是了解这边宗教的基本情况的。
因此,这种情况,他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开始调解矛盾。
吴王指出,宗教上的事情,应该仅限于宗教层面解决。这种事情,不应该和争田的事情挂钩。双方教士如果对于教义问题不服气,可以自行辩经;如果还不能说服对方,他可以出面,邀请几位有威望的神父当裁判,让大家在公众面前,举行辩经大会,两边愿赌服输就行。
至于田地的情况,吴王认为,山林属于国家,不属于土司和豪强。阿勒曼尼地处偏远,平时的情况,朝廷管不了,但既然纠纷出现,要好好解决,就得有规矩。
之前,土司们之间那些乱七八糟的合同协议,都没有得到朝廷许可,其实都是不作数的。以往,因为没有直接妨碍朝廷编户的居民,所以也没人管。但如果产生冲突,当然应该以朝廷为准。
所以,只要两个村子,承认朝廷的权威,就应该按照朝廷的规矩。开垦的田地,应该属于开垦人所有。如果他们乐意遵守这个规则,吴王府这边会派出人手,帮忙把田界厘清,立下界碑、记下图册,就可以了。
为了让他们信服,吴王还让手下拿出一本资料给他们看。那个册子,是这里往西,一个村庄的图籍。
吴王解释说,他这些年,在民间活动,招揽义士辅佐自己,期间干了不少这样的活。村庄内部、村庄之间的冲突,已经见得多了。
很多时候,把事情说清楚,才是消除和预防矛盾的办法。所以,遇到这种问题,他都会建立村民的簿册,和每家的田亩分布。村里自己留一份,他这边留一份,以备下次查阅。
这些年,他一直到处跑,没法把所有的资料都带着,要不然也太重了。所以,离开一个地区之前,就会划定一块区域,留下几个心细稳重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这一片地区的资料。他不在的时候,这几个人就会代替他接待村民,处理这些日常的杂事。
而这一带地区,他之前还没亲自来过,所以才把资料都随身带着,正好给大家当例子看看。如果大家觉得没问题,就也这么订立图籍,趁这个机会,把田产捋清楚,也省得今后不断重复相似的问题了。
大家一听,都觉得挺有道理,这个方法看着确实靠谱。虽然具体边界,还是得讨论,说不定还得争起来,但至少大家有个解决的思路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