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三国演义》同人作品出现了(1/3)
之后的日子里,郭康虽然依旧很忙,但反而不用动太多脑筋了。公主的大婚复杂而冗长,但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各种社交活动,仪式本身反而没有太多东西。
负责礼仪安排的彼得神父,教郭康各种流程的时候,还专门自嘲过。他说,当年拜上帝教的婚礼,其实只要三个人就行。新郎和新娘彼此宣誓,神父则在旁边代表天父见证。有些特殊场合,连神父都可以省略,只要两人互相接受,事后报备一下,就算形成婚姻了。
这种婚姻方式,很快在罗马帝国内部扩散开。因为传统的罗马婚礼过于繁杂昂贵,普通人根本结不起婚。但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出这个钱,双方家族都会觉得很没面子。结果,不但底层人结不起婚,连社会中层也因此被迫承受了重担,平白给婚姻增加了成本。
所以,拜上帝教提出了这个新思路之后,很多人顺水推舟就加入进来。因为接受了天兄的新教义,加入了教会的新组织,也就有理由摆脱之前各种陈规陋俗的束缚了。
彼得神父说,大家其实都知道,教义能够这么快地自下而上传播,和早期教会的这些特征,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已经改变了。
虽然教会理论上还在坚持教义,但婚礼仪式依然越来越复杂。入教的上层人士根本不管经书里的教诲,经常互相攀比生活的奢侈,仪式规模越来越大,开销也越来越惊人。
到了今天,婚礼的情况,和古罗马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名义上是拜上帝教形式的婚姻,但古时候出现的问题,现在也一个不少地重现了。决定婚姻的依然是双方家族的父亲,大家看重的也依然是钱财而非灵魂的契合。修士们自己都没法解释,怎么会重复出现这种事情,只能怪罪于世俗欲望的腐化。但他们的呼吁,也总是没什么效果。
彼得神父对此很是感慨。早期的教会就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教会的生命力也来自于社会的根部。但现在,教会走上了古代罗马的老路,也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来自基层的组织,重复一遍当年的情况,最终像教会取代古罗马祭司一样,把教会也取代掉。当然,他们估计也只能压制一段时间,最后一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吧。
郭康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自己平时天天倡导节俭,也带头反对奢侈,但是除了自己,其实也管不到几个人。社会中的这些状况,可能确实不是他个人力量能够改变的。
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古罗马的个例。那个时候的汉朝,同样在面对相似的情况。
两汉时期,随着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从上层到民间,都开始崇尚奢侈。贵人结婚,聘礼多至巨万,其他人也争相效仿。时人描述说,富人为此争相攀比,穷人则耻于不如别人,结果“富者空减,贫者称贷”,已经影响到了众多家庭的正常发展。
而从结果看,能借到钱结婚的人,可能都不算真的穷了。当时,郡县的官吏,都经常有贫困不能结婚的。史书记录里,甚至有郡里议曹的掾吏,到了五十岁都没钱结婚的。最后,还是太守和同事们给他凑钱,才给够了聘礼。
汉朝的制度,郡里各曹的掾吏,是太守自行任命辟用的,全郡一般也就几十个编制。其中,议曹负责给太守出谋划策,也主持官吏开会,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给太守上报。因此,一般只有亲信人员,才安排这类岗位。平时能直接在长官门庭下出入,号称“门下吏”,地位比普通的列曹掾吏还要高。这样的人都结不起婚,可见社会上的情况,到了何种程度。
《地理志》中,许多地方都以结婚成本高昂出名。首都长安“闾里嫁娶,尤尚财货”,卫地“嫁娶送死过度”,蜀中甚至为了婚姻“倾家竭产”。因为社会大体太平,女子也能主动出击。史记说,从郑地到赵地,妇女精心打扮自己,还专门拿着乐器作为装饰,不远千里地出行,也不管对方老少,只希望富贵的人接受自己。
而且,不止是中原故地,连边疆地区,都迅速沾染了这些习惯。汉代,九真郡地处交趾以南,当地土人十分原始落后,连耕种都不会,要靠打猎来和交趾人交换粮食维生;也没有稳定的夫妻关系,更别提形成家庭。不过就算这样,当地人也迅速学会了索要聘礼,也不知道怎么这方面汉化这么快。
光武帝时,太守任延在九真郡推行教化,教百姓开垦田地,使用农具。还鼓励他们结为夫妻,组成家庭。结果土人也有不少因为没钱,交不起聘礼的,太守就带领各级官员,拿出俸禄帮他们垫付,因此同时娶妻的就有两千多人。
土人有了田地和家室,后来又有了孩子,从此安居下来。他们因此对任延十分感激,为他建造生祠,很多人还用他的名字给小孩起名。郡里遇到事情,土人就跑来助战,还主动帮忙守卫边关,因此连戍边的士卒都得以省掉了。
很可惜的是,这种情况毕竟是个例,大部分地区,官府对这些情况依然无能为力。朝廷里的官员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汉宣帝的时候,谏大夫王吉就上书劝谏过,认为“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可见这种风气已经影响了国家
负责礼仪安排的彼得神父,教郭康各种流程的时候,还专门自嘲过。他说,当年拜上帝教的婚礼,其实只要三个人就行。新郎和新娘彼此宣誓,神父则在旁边代表天父见证。有些特殊场合,连神父都可以省略,只要两人互相接受,事后报备一下,就算形成婚姻了。
这种婚姻方式,很快在罗马帝国内部扩散开。因为传统的罗马婚礼过于繁杂昂贵,普通人根本结不起婚。但在社会大环境下,不出这个钱,双方家族都会觉得很没面子。结果,不但底层人结不起婚,连社会中层也因此被迫承受了重担,平白给婚姻增加了成本。
所以,拜上帝教提出了这个新思路之后,很多人顺水推舟就加入进来。因为接受了天兄的新教义,加入了教会的新组织,也就有理由摆脱之前各种陈规陋俗的束缚了。
彼得神父说,大家其实都知道,教义能够这么快地自下而上传播,和早期教会的这些特征,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已经改变了。
虽然教会理论上还在坚持教义,但婚礼仪式依然越来越复杂。入教的上层人士根本不管经书里的教诲,经常互相攀比生活的奢侈,仪式规模越来越大,开销也越来越惊人。
到了今天,婚礼的情况,和古罗马时代,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虽然名义上是拜上帝教形式的婚姻,但古时候出现的问题,现在也一个不少地重现了。决定婚姻的依然是双方家族的父亲,大家看重的也依然是钱财而非灵魂的契合。修士们自己都没法解释,怎么会重复出现这种事情,只能怪罪于世俗欲望的腐化。但他们的呼吁,也总是没什么效果。
彼得神父对此很是感慨。早期的教会就是从底层发展起来的,教会的生命力也来自于社会的根部。但现在,教会走上了古代罗马的老路,也不知道今后会不会有一个新的、来自基层的组织,重复一遍当年的情况,最终像教会取代古罗马祭司一样,把教会也取代掉。当然,他们估计也只能压制一段时间,最后一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吧。
郭康对此也深有感触。他自己平时天天倡导节俭,也带头反对奢侈,但是除了自己,其实也管不到几个人。社会中的这些状况,可能确实不是他个人力量能够改变的。
而且,这些问题,也不是古罗马的个例。那个时候的汉朝,同样在面对相似的情况。
两汉时期,随着国家强盛,经济发展,从上层到民间,都开始崇尚奢侈。贵人结婚,聘礼多至巨万,其他人也争相效仿。时人描述说,富人为此争相攀比,穷人则耻于不如别人,结果“富者空减,贫者称贷”,已经影响到了众多家庭的正常发展。
而从结果看,能借到钱结婚的人,可能都不算真的穷了。当时,郡县的官吏,都经常有贫困不能结婚的。史书记录里,甚至有郡里议曹的掾吏,到了五十岁都没钱结婚的。最后,还是太守和同事们给他凑钱,才给够了聘礼。
汉朝的制度,郡里各曹的掾吏,是太守自行任命辟用的,全郡一般也就几十个编制。其中,议曹负责给太守出谋划策,也主持官吏开会,并整理大家的意见给太守上报。因此,一般只有亲信人员,才安排这类岗位。平时能直接在长官门庭下出入,号称“门下吏”,地位比普通的列曹掾吏还要高。这样的人都结不起婚,可见社会上的情况,到了何种程度。
《地理志》中,许多地方都以结婚成本高昂出名。首都长安“闾里嫁娶,尤尚财货”,卫地“嫁娶送死过度”,蜀中甚至为了婚姻“倾家竭产”。因为社会大体太平,女子也能主动出击。史记说,从郑地到赵地,妇女精心打扮自己,还专门拿着乐器作为装饰,不远千里地出行,也不管对方老少,只希望富贵的人接受自己。
而且,不止是中原故地,连边疆地区,都迅速沾染了这些习惯。汉代,九真郡地处交趾以南,当地土人十分原始落后,连耕种都不会,要靠打猎来和交趾人交换粮食维生;也没有稳定的夫妻关系,更别提形成家庭。不过就算这样,当地人也迅速学会了索要聘礼,也不知道怎么这方面汉化这么快。
光武帝时,太守任延在九真郡推行教化,教百姓开垦田地,使用农具。还鼓励他们结为夫妻,组成家庭。结果土人也有不少因为没钱,交不起聘礼的,太守就带领各级官员,拿出俸禄帮他们垫付,因此同时娶妻的就有两千多人。
土人有了田地和家室,后来又有了孩子,从此安居下来。他们因此对任延十分感激,为他建造生祠,很多人还用他的名字给小孩起名。郡里遇到事情,土人就跑来助战,还主动帮忙守卫边关,因此连戍边的士卒都得以省掉了。
很可惜的是,这种情况毕竟是个例,大部分地区,官府对这些情况依然无能为力。朝廷里的官员也注意到了这种情况。汉宣帝的时候,谏大夫王吉就上书劝谏过,认为“聘妻送女无节,则贫人不及,故不举子”,可见这种风气已经影响了国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