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路遇高俅(1/2)
枢密院。
杨元奇这么积极上班是把鲁智深调动事敲定下来,就是去太原安置平夏城战死的出自太原的将士,这种外调虚职没人会杯葛,不过得盯着催下办事人员赶紧。杨元奇觉得他的事很轻松,徐婆惜的事才麻烦,她得这几天怀孕。徐婆惜才不管别人家娘子呢,她管的是自己的相公。
章楶把杨元奇喊来:“让你来枢密院参详一下帮我出谋划策,你倒是借机把自己的事先忙完啊。”杨元奇的动静有点大,他鸡飞狗跳的跑门路也是稀奇。
杨元奇道:“青唐战事不在于战争本身,而是朝廷治理方略。在鞭长莫及的时候,砍下一些人头威吓异族也不失为办法,哪怕是下策。”自唐代中期,汉族丢失河湟已有三百多年,当地族群早就和汉族离心离德,大宋没有足够能力调兵和移民,就得先让当地人害怕。宋廷现在当政的是士子群体,哪怕新党,提起屠刀的方略在朝堂也会掀起轩然大波。礼仪之邦嘛!
章楶沉默不语,杨元奇的说法有道理,事情却也不是他这个枢密院直学士能决定的。
杨元奇说:“最起码得把当地当权的贵族先清理一遍。”不管怎么说,宋朝在那里建立州治,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土司和族长,不把不听话的扫荡一遍,哪个不是阳奉阴违,所以才会有叛乱。
章楶道:“得想办法斩断吐蕃伸出来的手。”青唐收复后发生大规模叛乱,高原上的吐蕃重心移过来也是个重要原因,原本西夏的势力在青唐影响很大,吐蕃和西夏几番战争后处于一个平静期,现在西夏退出,宋军又出现在这一片建立治权,吐蕃一族如何会甘心?!
……
枢密院还在拟定青唐战争方略,熙河路青唐地区几州战事急转直下。在整个高原吐蕃一族的支撑下,熙河路经略使孙路扶持的吐蕃人根本无法统领当地,当地吐蕃人一波接一波的反叛让王瞻和王厚疲于应对,极其煎熬。
西夏人在熙河路一线也有兵力集结,孙路面临两难,虽然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西夏疑兵,用来恶心一下大宋,但这时候孙路不敢轻举妄动,他要是着急抽调兵力西援,要是有个闪失呢?!这不是孙路能承受得起的。
大宋战争最大的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熙河路孙路需要其他经略司援兵过来,他才有足够的力量西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后勤。能决定这个的只能是后方枢密院。
枢密院曾布和章楶的争论就在于援军之事,他们两个都认为当前西夏是不可能出兵的,熙河路是可以抽调部分兵力西援。
章楶认为何时出援应该交由熙河路孙路自己定,孙路是前方经略使又久经战场,他拖延出兵时间肯定有他的考量,枢密院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布则认为孙路和王瞻王厚有隙,故意拖延。这涉及上次河湟之战的后续奖励。朝堂重赏王瞻等前方将领,对孙路这个经略使只是记功,多少有些厚此薄彼。这事主要是曾布操办,孙路对这位枢密院大佬就不太感冒。
后方将帅不和,前方将帅也不和,这场平叛战事拖得绵延持久。
……
杨元奇对青唐平叛战事非常不看好。这是大宋朝的顽疾,战争对于很多将领来说,要应对的不仅是前方的敌人,还有后方的各类勾心斗角。当大宋面对西夏整体处于劣势,这种显现不明显。当大宋取得优势,各种幺蛾子就会自然的飞出来。因为大体目标已然定下,各人考量的就与自己的利益相关。
杨元奇从枢密院出来,刚好碰到高俅,他是来帮端王府落实调一名将领回来的。
杨元奇奇怪的说:“怎么还得你跑一趟?”
高俅道:“那人比较着急,端王爷又看重他,刚好我在这边就过来一趟。”
杨元奇问:“是谁?”
高俅回:“陆谦陆大人,去年他调去了河北。今年开封刚好有个职位适合他,端王爷就让他回来。”
杨元奇内心一动:“陆大人啊,当年杨家和洪庆堂在开封做了一场,还要谢谢他领兵清了周边的一些小喽啰。”
高俅哈哈的道:“那一场倒是让你们太原杨家在开封立威站住脚跟。”
杨元奇顺口问道:“陆大人现在去了哪?”
高俅回:“前段时间在河北,帮端王爷那个……做成了件事。这次有机会端王爷就调了他回来。怎么样?他回来要不要我约下大家喝一场?”
杨元奇沉吟:“算了!我和他有些事情。”陆谦去河北的事应该就是和林冲有关,他和林冲怎么也算有交集,何必多此一事。
高俅想了想道:“也是,陆谦和贾详极为熟稔,你和贾详当年可是闹得风风雨雨,贾详可都。”
杨元奇怔然:“陆大人和贾贵人交好?”
高俅说:“是啊!他们极为熟悉,听说当年陆大人就是通过贾详和端王爷搭上关系,贾详也多次撑他。你也知道,端王爷深得太后和官家的喜爱,陆大人这几年就一路顺风顺水。”
杨元奇道:“各有际遇!”这事不好继续谈下去,高俅有过西军经历,但
杨元奇这么积极上班是把鲁智深调动事敲定下来,就是去太原安置平夏城战死的出自太原的将士,这种外调虚职没人会杯葛,不过得盯着催下办事人员赶紧。杨元奇觉得他的事很轻松,徐婆惜的事才麻烦,她得这几天怀孕。徐婆惜才不管别人家娘子呢,她管的是自己的相公。
章楶把杨元奇喊来:“让你来枢密院参详一下帮我出谋划策,你倒是借机把自己的事先忙完啊。”杨元奇的动静有点大,他鸡飞狗跳的跑门路也是稀奇。
杨元奇道:“青唐战事不在于战争本身,而是朝廷治理方略。在鞭长莫及的时候,砍下一些人头威吓异族也不失为办法,哪怕是下策。”自唐代中期,汉族丢失河湟已有三百多年,当地族群早就和汉族离心离德,大宋没有足够能力调兵和移民,就得先让当地人害怕。宋廷现在当政的是士子群体,哪怕新党,提起屠刀的方略在朝堂也会掀起轩然大波。礼仪之邦嘛!
章楶沉默不语,杨元奇的说法有道理,事情却也不是他这个枢密院直学士能决定的。
杨元奇说:“最起码得把当地当权的贵族先清理一遍。”不管怎么说,宋朝在那里建立州治,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土司和族长,不把不听话的扫荡一遍,哪个不是阳奉阴违,所以才会有叛乱。
章楶道:“得想办法斩断吐蕃伸出来的手。”青唐收复后发生大规模叛乱,高原上的吐蕃重心移过来也是个重要原因,原本西夏的势力在青唐影响很大,吐蕃和西夏几番战争后处于一个平静期,现在西夏退出,宋军又出现在这一片建立治权,吐蕃一族如何会甘心?!
……
枢密院还在拟定青唐战争方略,熙河路青唐地区几州战事急转直下。在整个高原吐蕃一族的支撑下,熙河路经略使孙路扶持的吐蕃人根本无法统领当地,当地吐蕃人一波接一波的反叛让王瞻和王厚疲于应对,极其煎熬。
西夏人在熙河路一线也有兵力集结,孙路面临两难,虽然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西夏疑兵,用来恶心一下大宋,但这时候孙路不敢轻举妄动,他要是着急抽调兵力西援,要是有个闪失呢?!这不是孙路能承受得起的。
大宋战争最大的弊端展现得淋漓尽致,熙河路孙路需要其他经略司援兵过来,他才有足够的力量西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后勤。能决定这个的只能是后方枢密院。
枢密院曾布和章楶的争论就在于援军之事,他们两个都认为当前西夏是不可能出兵的,熙河路是可以抽调部分兵力西援。
章楶认为何时出援应该交由熙河路孙路自己定,孙路是前方经略使又久经战场,他拖延出兵时间肯定有他的考量,枢密院应该给予充分的信任。
曾布则认为孙路和王瞻王厚有隙,故意拖延。这涉及上次河湟之战的后续奖励。朝堂重赏王瞻等前方将领,对孙路这个经略使只是记功,多少有些厚此薄彼。这事主要是曾布操办,孙路对这位枢密院大佬就不太感冒。
后方将帅不和,前方将帅也不和,这场平叛战事拖得绵延持久。
……
杨元奇对青唐平叛战事非常不看好。这是大宋朝的顽疾,战争对于很多将领来说,要应对的不仅是前方的敌人,还有后方的各类勾心斗角。当大宋面对西夏整体处于劣势,这种显现不明显。当大宋取得优势,各种幺蛾子就会自然的飞出来。因为大体目标已然定下,各人考量的就与自己的利益相关。
杨元奇从枢密院出来,刚好碰到高俅,他是来帮端王府落实调一名将领回来的。
杨元奇奇怪的说:“怎么还得你跑一趟?”
高俅道:“那人比较着急,端王爷又看重他,刚好我在这边就过来一趟。”
杨元奇问:“是谁?”
高俅回:“陆谦陆大人,去年他调去了河北。今年开封刚好有个职位适合他,端王爷就让他回来。”
杨元奇内心一动:“陆大人啊,当年杨家和洪庆堂在开封做了一场,还要谢谢他领兵清了周边的一些小喽啰。”
高俅哈哈的道:“那一场倒是让你们太原杨家在开封立威站住脚跟。”
杨元奇顺口问道:“陆大人现在去了哪?”
高俅回:“前段时间在河北,帮端王爷那个……做成了件事。这次有机会端王爷就调了他回来。怎么样?他回来要不要我约下大家喝一场?”
杨元奇沉吟:“算了!我和他有些事情。”陆谦去河北的事应该就是和林冲有关,他和林冲怎么也算有交集,何必多此一事。
高俅想了想道:“也是,陆谦和贾详极为熟稔,你和贾详当年可是闹得风风雨雨,贾详可都。”
杨元奇怔然:“陆大人和贾贵人交好?”
高俅说:“是啊!他们极为熟悉,听说当年陆大人就是通过贾详和端王爷搭上关系,贾详也多次撑他。你也知道,端王爷深得太后和官家的喜爱,陆大人这几年就一路顺风顺水。”
杨元奇道:“各有际遇!”这事不好继续谈下去,高俅有过西军经历,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