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张居正震惊了(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明工程学院之后,这些人只要将自己的手艺申请了专利,不仅可以获得专利的贴补,同时教会了其他人,工程学院还有补贴。

    我们的工程学院看上去是教授东西,其实更多的还是互相之间分享。”

    这就让张居正这个受的是传统儒家思想熏陶的人有点听不懂了,他之前读了那么多年的书,从来都是听从先生讲课,自己从来不敢跟先生说我对经典的理解,比你要深得多,你来跟我学一下。

    在传统的儒家伦理当中,孝敬先生是跟孝敬父母差不多的,你要是对恩师不敬,那你就很难在一个地方上生存。

    而如果说先生不如自己,那也是一种不尊重。

    但在大明工程学院居然能做到互相分享,根据索菲亚的意思就便是先生也不一定要比学生懂得更多,大家更多的是将自己会的东西拿出来分享。

    这让张居正的观念有点被冲击到了。

    接着索菲亚解释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才华,正如你们孔老夫子所说的一句话,学无止境,达者为先。

    学问这东西从来不会因为年纪大就一定高深,故而我们学院的先生们从来就不会认为自己就一定要比从民间来的工匠厉害。

    一开始深受儒家伦理影响的先生们自然有点接受不了,不过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他们慢慢就接受了这个道理。”

    张居正忙不迭地点头。

    心里还是非常佩服的。

    能让那些老学究都认同大明工程学院的这套理论,那真是不容易。

    索菲亚解释起来:“我们的工匠来自于五湖四海,相隔万里,即便是修一座房屋也因为南北差异,而需要的工艺不同。

    我们的工匠们便从自身出发,兼顾着南北差异,取长补短。

    曾经南北差异巨大的这些工匠们,能将南北两浙的技艺拿出来交流,取长补短,去伪存真,对手艺人来讲不啻于重新学艺。”

    原来是这样,张居正听后恍然大悟。

    从索菲亚的嘴里听到这些对他来讲可真是醍醐灌顶。

    尤其是当了这么多年的官之后,他就发现任何事物包括朝廷国策都是这样。

    由于南北方差异太大,要让一项国策真的得到南北两地的认同,实在是太难。

    作为南方人的张居正对这方面深有体会。

    有些国策在南方推行百姓们会拍手叫好,在北方推行北方就会骂娘。

    想到这里她顿时觉得曾经自己构想的一条鞭法,似乎也是这个道理。

    国公爷临走之前叮嘱他,一定要注意南北差异,现在他终于算是在索菲亚这里得到了印证。

    因为即便是同样的修房子技术,在南北两地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更不要说南北两地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之下,所产生的生产不同,习惯不同,更是天差地别。

    所以制定国策的时候也得想明白这些事。

    在历史上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虽然看上去实行的很不错,为万历中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但为何很快就会被全盘否定?

    这当中虽然有征地的故意抹黑,更大的原因在于一条鞭法的实施过程,没有考虑到不同情况。

    一条鞭法最大的改变就是把所有的赋税,都折合成白银来缴纳。

    这对于江南富庶地区的百姓来讲,那很好实现。

    由于江南出现了大面积的手工业者,甚至一度出现了资本繁荣的情况,经济发达,银两通行。

    百姓们只要将自家产的农产品卖了,多多少少能换来一些银子交税。

    但这条国策对于那些西北的百姓,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来讲不啻于灾难。

    老百姓们本来粮食就不够吃,还得花巨大的代价从那些想尽办法从百姓身上榨出利润来的奸商手上换银子。

    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最终的下场就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百姓们反而要承受着,巨大的损失。

    一条鞭法这种国策,看上去是一次挺好的改革,但也要看改革的地区,在江南这种富裕地方改革的话,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要是在穷苦地方进行这样的改革,那就是恶政。

    所以在后面被废除掉。

    本来张居正是打算在全天下都推行这条国策,听完了索菲亚的话之后他猛然醒悟过来。

    南北差异太大不可以混在一块用一种国策。

    必须要因地制宜。

    想通了这一点后,张居正的心情好了很多。

    “姑娘所言甚是,工匠的手艺都分南北不同,国策的实行更要分南北两端。”张居正感慨。

    郭妃雪和索菲亚两个人听到张居正的话,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但看他有明悟的意思,也就没有说什么。

    张居正已经决定在实施这项国策的时候,一定要调查清楚哪些地方适合实行,那些地方绝对不能实行。

    如果没有经过仔细的分辨,将来一定会出现许多扯皮的事,甚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