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灭南燕之战(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粮道了,他甚至派人通知南方停止转运,“就食齐土”。

    主角时空马上八月,粟麦成熟,随意收割,也不存在粮道制约了。

    另外,历史上今年河北粮食匮乏,襄国一升粮值银一两。

    这两年也没有什么灾害,应该就是打仗打多了,消耗大,导致不事生产的城市粮价畸形上涨。

    所以石勒没什么余粮。

    他利速战,不利久持。

    在主角攻克长乐后,石勒返回了邺城,于是派冀保在安阳阻击一下,给他时间征发更多的士兵,筹集更多的钱粮。

    于是最终战场定在邺城。

    这里额外说一句,很多人不考虑后勤就算了,属于老生常谈,毕竟起点大部分写历史战争的作者也不考虑后勤,但连士气也不考虑就很奇怪了。

    夫战,勇气也。

    没有士气,大头兵们告诉你什么叫一触即溃。

    临朐之战,南燕是进攻方,辎重一丢,慕容超士气清零,单骑出奔,然后将士士气清零,招致大败。

    其实刘裕攻克广固后,南燕大军并未遭受毁灭性打击,铁骑仍然众多,但为什么城池一个接一个陷落?人心、士气啊。

    真以为士兵、军官是没有思想的机器人啊?

    谁那么贱,非要为你死战?你对我有多少恩义?我们来算算,恩义足够,死战也不是不可以,恩义不够,滚一边去。

    连战连败,还能打得有来有回,荡气回肠,那是扯淡。

    纯粹是小说作者为了提升戏剧性而乱写。

    伱以为是敢“一镇抗天下”的晚唐牙兵啊?

    我在推演中,邺城之战石勒大军就是垂死挣扎,野战一鼓而破的货色,有啥戏剧性?有啥跌宕起伏?

    是不是还要学高粱河车神赵光义,在攻晋阳的时候,大纛向前,以至于箭矢落在他脚下?

    有一说一,大纛前出是赵光义的高光时刻,极大提振了士气。

    邺城的结局和广固没有太大区别。

    石勒若退守三台,还能撑几个月,但这和等死无异,他下得了这个决心吗?

    他和慕容超不同。

    慕容超是皇帝,只能死守。

    石勒还有退路,只是一时不甘心罢了,但形势会教他做人,该舍弃还是得舍弃。

    攻敌之必救,越让敌人靠近你的“必救”,就越容易沉不住气。一旦沉不住气,就容易有骚操作。

    石勒完了。

    当然,这只是现在的看法。

    我是现时推演,明天写什么,我一会抽烟时推演下,现在还不知道,只有个大概方向。

    就这么多吧。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