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2.第361章 带血家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知道这个事很荒谬。”

    孟婆苦笑了一声:

    “当时我说出来时,没有人信我。”

    这也是她一开始问赵福生信不信她的缘故。

    说到这里,她又看向赵福生:

    “大人如今还信我吗?”

    “信!”

    赵福生点头。

    这一下孟婆彻底愣住:

    “大人还信我?”

    “信。”赵福生应道。

    她看孟婆似是神色动容,不由正色道:

    “我并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真的相信你,因为你提到夜半收到一封带血的书信时,我感觉不对劲儿了。”

    说完,她转头去看小丫头:

    “满周也感觉到不对劲儿了是不是?”

    小孩本来年纪还小,也说不清个所以然,听她这样一问,只是点了点头。

    “我的要饭鬼被你的话镇压住了,我感应到了危险。”赵福生索性解释清楚。

    孟婆的嘴唇开始颤抖,眼中再度涌出泪珠:

    “大人这么说,那定是真的了,不是我做梦,也不是我癔症了——”

    她低头无声的流了一会儿泪,好一阵才平复了情绪,接着往下说:

    “那封信当夜没看清楚,我拿到手上,便好像看到那信上的血复苏了,在流动——”

    那种感觉十分诡异。

    但孟婆当时并不觉得害怕,她从信上闻到了女儿的味道。

    “血腥味儿很淡,但有药糖的味道。”

    “药糖。”她强调:

    “我女儿体弱,自小药当饭吃,我怕她苦口,时常变着方儿的找方子以药熬糖,让她祛苦。”

    那种药糖味道独特,她常年熬煮,一闻就闻出来了。

    “当时我捧着那封信,见信化成血,流了我一手、一身,也不知怎么的,我稀里糊涂的就睡过去了。”

    这一觉睡得前所未有的踏实,醒来已经是大天明后了。

    那天丈夫也在家,她一起床,脑海里便涌出一个念头:去徐州万安县。

    “我这一生,可没有出太多远门的。”她叹道,“知道天下九州,也知道徐州这样一个地方存在,但万安县在此之前还真不清楚。”

    她顿了片刻,又接着说道:

    “我觉得这是女儿的家书里告诉我的,但说来也怪,我醒后再找信时,信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床上、枕边都没有见过血迹,而且她跟丈夫提起夜里有人送信时,丈夫只觉得她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所以发疯了。

    “夜半时分,我家的仆从都说没人进过门儿,我的房门也从内上拴,没有人打开过,无人来送信。”

    最主要的是信不见了,她的话无人愿信。

    事后她想起徐州万安县,便生出了想要来徐州的念头。

    这个想法一出,自然是遭到了家里人的阻拦。

    通州与徐州之间相隔很远,一南、一北两个方向,再加上路况不佳,此时盗匪祸患频频,就是大户人家出行都得雇佣人手,还未必能保证平安到达目的地,更何况她一个妇孺?

    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家里人嗤之以鼻,但孟婆却思来想去,最终决定独自前行了。

    “我出行前,只知道徐州,压根儿不知道万安县,一路出行靠问路。”

    带出门的盘缠没多时便没了,遇过盗匪,遭人拐骗,身无分文时乞讨要饭,挨过饿、受过冻。

    “可以说才出门那两年,我是把这一辈子没吃过的苦都吃了。”可她奇异的没有死。

    她居无定所,冬天的时候好几次是看到无家可归的灾民被冻死在路边,但孟婆就是能熬着。

    “我想老天不让我死,定是我女儿还在等我。”她逐渐熬了过来,后来一路打听进入徐州境内,到了上阳郡,想方设设法找了个地方替人上工。

    “因替人做工时间紧凑,我抽不出空余找女儿,后来积攒了些钱不干了,买了锅碗瓢盆,自己攒钱摆了个小摊,卖些便宜的汤水。”

    她会做饭、熬汤,这都是当年照顾女儿时练出来的。

    汤卖得便宜,她也不图钱,只要能填得饱肚子就行了,若遇到走南闯北没钱的人,便跟她说一说外面的事。

    要是上阳郡治下有知道万安县的人就更好了,她有时也打听。

    但天下之大,哪是这么好打听的。

    偏偏她运气不错,那一年遇到了一个来自万安县的人,无意中向她透露了一个讯息:万安县有个要饭胡同,那里聚集了许多三教九流之辈,一些拐子、拍花子等将拐来的小孩、媳妇俱都弄到那边,再经由各地的大主顾买走。

    “竟然真的有万安县的存在!”

    孟婆掩面叹了一声:

    “大人,你知道吗,那一刻我心中悬起的大石终于落地了。”

    知道徐州确实有个万安县后,孟婆就打定主意要前往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