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五章 两年前,沉船案(1/2)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两年前,沉船案
这是两个奇特的人。
在李宗风、李承义打量顾正臣、萧成的时候,顾正臣也在打量对方。
很显然,所谓的观人望气,不过是考校眼力。
每个身份,都有着自己的行为特征,比如经常耕作的农夫,皮肤必然是粗糙中带着黝黑,双手满是风霜,且茧子又厚又老,比如卫所军士,行动与坐立之间,总带着长期征战的影子,手习惯放在腰间武器的位置,目光锐利且警惕,走路大步流星,手中会有茧子,但茧子的分布很不均匀,可能是射箭磨出来的在手指之间,可能是手握长刀或长枪,在虎口之间……你指望农夫一个个脸色白皙,军士涂上发胶,弄死一群人之后还衣不染尘,面不带血,那不是白痴编剧,就是无脑导演。
通过细节的观察,去推断来自何处、具体身份、特长,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与知县推理判案有些相通。
只不过调查案件的观察更倾向于“推理”,而眼前两人的观察,显然是“察言观色”。
李宗风一抱拳,对顾正臣道:“在下李宗风,这位是长子李承义,字长歌。敢问小兄弟姓字名谁?”
“张三。”
顾正臣看着李宗风,单刀直入:“听闻你在这洛阳镇结交四方好友,颇有威望,连县太爷的话都不如你的话好使,可是如此?”
李宗风哈哈大笑,连连摆手:“这都是街坊们吹捧来的,咱不过就是一百姓,怎敢与县太爷相提并论。”
顾正臣淡然一笑,也不深究,转而询问:“这洛阳镇似与惠安县其他地方不同,沿街百姓叫卖之声也多是汉话,这是为何?”
李宗风见顾正臣如此一问,不由地叹了一口气:“此事说来,还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有关。看张小兄弟儒雅不凡,想来也应知那段黑暗日子。三国后期,中原人口锐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先后将二百五十万鲜卑人、七十万匈奴人、八十万羌人,一百万氐人内迁。到了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汉人数量已远远低于五胡数量……”
顾正臣心情沉重。
任何一个汉人听到五胡乱华时都不会有好心情,可以说那是汉民族几乎灭绝的最黑暗时刻。
一个两三千万的汉民族,硬生生被人杀成了几百万的少数民族。李宗风讲述着:“那段时间里,汉人只能选择逃亡。其中一支前往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另一支则南下,进入江西、福建等地。后来,无论是唐初战乱,还是唐末战乱,亦或是南宋败亡,都有不少人南迁至此。最初迁移过来的汉人,以洛阳人为主,便将此地称之为洛阳……”
洛阳镇的百姓,大部分是北面汉人迁过来的,以汉话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事。
“对于惠安县的唐琥,你知道多少?”
顾正臣突然换了话题。
李宗风猛地警觉起来,李承义也吃惊地看着顾正臣。
“怎么,这个名字不能提?”
顾正臣见两人神情凝重。
李宗风旁顾左右,见无人留意,便低声说:“惠安唐琥,是泉州府通判唐贤的独子,谁敢公然议论此人。”“哦,那就不说唐琥了。”
李宗风放松下来。
“说说唐贤吧。”
顾正臣开口。
李宗风、李承义神情呆滞,你丫的还不如说唐琥……
李承义眯着眼看着顾正臣,问道:“你是官府的人?”
顾正臣微微点头:“算是吧。”
李承义起身,盯着顾正臣:“你能带我进入府衙?”
“闭嘴!”
李宗风一把拉过李承义,冷着脸说:“去看你的书,莫要待在这里。”
李承义倔强地看着顾正臣。
顾正臣与李承义对视着,缓缓地说:“能,但我需要知道你的目的。”
李宗风推开李承义,安排伙计将其带走,然后回到桌旁,呵呵一笑:“张小兄弟,实在抱歉,我这儿子有个心结。”
“什么心结?”
顾正臣询问。
伙计来布置酒菜,菜齐酒满。
行酒几轮。
李宗风目光中透着伤感之色:“洪武五年七月,洛阳江发生了沉船案。当时,船上三十七人,有二十一人落水溺亡,其中就有我的儿媳赵英英,也就是长歌的妻子。她是江对面的惠安女,平时住在娘家。”
顾正臣有些疑惑:“沉船——案,为何称之为案,难道说这不是一起意外?”
李宗风摇了摇头,心情沉重:“死者之中,有一位泉州府府衙户房的吏员,名为胡本末。他的尸体打捞上来了,是被人勒死的。若只是意外沉船,没必要临死之前上吊吧?另外,赵英英的尸体也找到了,胸口被利刃刺穿,还有两人也死于利器。很明显,在船沉之前,船上起过争斗。”
顾正臣皱眉。
若真是如此,沉船必不是意外,而是故意有人为之。
李宗风叹道:“因为是洛阳
这是两个奇特的人。
在李宗风、李承义打量顾正臣、萧成的时候,顾正臣也在打量对方。
很显然,所谓的观人望气,不过是考校眼力。
每个身份,都有着自己的行为特征,比如经常耕作的农夫,皮肤必然是粗糙中带着黝黑,双手满是风霜,且茧子又厚又老,比如卫所军士,行动与坐立之间,总带着长期征战的影子,手习惯放在腰间武器的位置,目光锐利且警惕,走路大步流星,手中会有茧子,但茧子的分布很不均匀,可能是射箭磨出来的在手指之间,可能是手握长刀或长枪,在虎口之间……你指望农夫一个个脸色白皙,军士涂上发胶,弄死一群人之后还衣不染尘,面不带血,那不是白痴编剧,就是无脑导演。
通过细节的观察,去推断来自何处、具体身份、特长,并不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与知县推理判案有些相通。
只不过调查案件的观察更倾向于“推理”,而眼前两人的观察,显然是“察言观色”。
李宗风一抱拳,对顾正臣道:“在下李宗风,这位是长子李承义,字长歌。敢问小兄弟姓字名谁?”
“张三。”
顾正臣看着李宗风,单刀直入:“听闻你在这洛阳镇结交四方好友,颇有威望,连县太爷的话都不如你的话好使,可是如此?”
李宗风哈哈大笑,连连摆手:“这都是街坊们吹捧来的,咱不过就是一百姓,怎敢与县太爷相提并论。”
顾正臣淡然一笑,也不深究,转而询问:“这洛阳镇似与惠安县其他地方不同,沿街百姓叫卖之声也多是汉话,这是为何?”
李宗风见顾正臣如此一问,不由地叹了一口气:“此事说来,还与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有关。看张小兄弟儒雅不凡,想来也应知那段黑暗日子。三国后期,中原人口锐减,魏晋不断招抚五胡,先后将二百五十万鲜卑人、七十万匈奴人、八十万羌人,一百万氐人内迁。到了西晋末年,因八王之乱,汉人数量已远远低于五胡数量……”
顾正臣心情沉重。
任何一个汉人听到五胡乱华时都不会有好心情,可以说那是汉民族几乎灭绝的最黑暗时刻。
一个两三千万的汉民族,硬生生被人杀成了几百万的少数民族。李宗风讲述着:“那段时间里,汉人只能选择逃亡。其中一支前往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另一支则南下,进入江西、福建等地。后来,无论是唐初战乱,还是唐末战乱,亦或是南宋败亡,都有不少人南迁至此。最初迁移过来的汉人,以洛阳人为主,便将此地称之为洛阳……”
洛阳镇的百姓,大部分是北面汉人迁过来的,以汉话为主是理所当然的事。
“对于惠安县的唐琥,你知道多少?”
顾正臣突然换了话题。
李宗风猛地警觉起来,李承义也吃惊地看着顾正臣。
“怎么,这个名字不能提?”
顾正臣见两人神情凝重。
李宗风旁顾左右,见无人留意,便低声说:“惠安唐琥,是泉州府通判唐贤的独子,谁敢公然议论此人。”“哦,那就不说唐琥了。”
李宗风放松下来。
“说说唐贤吧。”
顾正臣开口。
李宗风、李承义神情呆滞,你丫的还不如说唐琥……
李承义眯着眼看着顾正臣,问道:“你是官府的人?”
顾正臣微微点头:“算是吧。”
李承义起身,盯着顾正臣:“你能带我进入府衙?”
“闭嘴!”
李宗风一把拉过李承义,冷着脸说:“去看你的书,莫要待在这里。”
李承义倔强地看着顾正臣。
顾正臣与李承义对视着,缓缓地说:“能,但我需要知道你的目的。”
李宗风推开李承义,安排伙计将其带走,然后回到桌旁,呵呵一笑:“张小兄弟,实在抱歉,我这儿子有个心结。”
“什么心结?”
顾正臣询问。
伙计来布置酒菜,菜齐酒满。
行酒几轮。
李宗风目光中透着伤感之色:“洪武五年七月,洛阳江发生了沉船案。当时,船上三十七人,有二十一人落水溺亡,其中就有我的儿媳赵英英,也就是长歌的妻子。她是江对面的惠安女,平时住在娘家。”
顾正臣有些疑惑:“沉船——案,为何称之为案,难道说这不是一起意外?”
李宗风摇了摇头,心情沉重:“死者之中,有一位泉州府府衙户房的吏员,名为胡本末。他的尸体打捞上来了,是被人勒死的。若只是意外沉船,没必要临死之前上吊吧?另外,赵英英的尸体也找到了,胸口被利刃刺穿,还有两人也死于利器。很明显,在船沉之前,船上起过争斗。”
顾正臣皱眉。
若真是如此,沉船必不是意外,而是故意有人为之。
李宗风叹道:“因为是洛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