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县试(二)(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以上的这么多都是适合能够好好钻研回答的地方。

    苏辰安 给自己烧了一壶热水之后,脑子里面的答案就开始渐渐成型。

    再次拿起笔,开始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部都写于纸上。

    “夫治国之道,首在君子之德。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此乃千古不易之至理。

    观今之世,君子之行,尤为关键。君子坦荡荡,其胸怀宽广,光明磊落,心无邪念,行事公正。

    于国而言,君子之坦荡可致政治清明,决策公正,上下一心。

    官员若具君子之德,不谋私利,不徇私情,以百姓福祉为念,则政令畅通,民心归附。

    反之,若为官者心怀狭隘,自私自利,贪污腐败,必致国家混乱,民怨沸腾。

    君子喻于义,重道义而轻私利。在国家发展中,君子之义可引领社会风尚,使民众见利思义,不为不义之财所动。

    以义治国,则商业诚信,社会公平,道德风尚良好。

    学者若以君子之义育人,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正义,可培养出德才兼备之人才。

    且思孟子之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皆能坚守道德准则,为国家贡献力量。

    穷困之时,修身养性,保持高洁品质,为社会树立榜样;通达之际,积极作为,以己之力造福民众。

    国家应鼓励君子之行,为君子提供施展才华之平台,让其在各个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当以君子之行为核心,制定治国之策。

    其一,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国民君子之德。

    从学院教育入手,将道德教育贯穿始终,培养学子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同时,宣传、文化活动等方式,弘扬君子之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吾辈当以君子之行为己任,胸怀大义,为国家之繁荣富强而努力。”

    …………

    这古代的科举,说句实话,也就是童生试没那么变态。虽然没那么恐怖,但要是换算过来。

    这古代的县试,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县案首含金量相当于是全国的状元。

    越往后,出的题越发的高深,有时候你没有一定的底蕴,根本都看不懂题目。

    就连,这题的出处你都不知道从何找起,所以这也就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

    就以上的各种内容,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以胸怀宽广,光明磊落为德。心无杂念,行事公正,不谋私利,不徇私情。

    以坦荡之心,行正义之事,方能得民心,聚民力。

    小人则心怀狭隘,常为私利所困,忧愁烦恼,不得安宁。

    国家若为小人所掌,必致混乱,民不聊生。故君子之坦荡,乃国家之福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以义为先,重道义,轻私利。

    见利思义,不为不义之财所动。以义治国,则民德归厚,社会和谐。

    小人则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为求私利,不惜损害他人。

    国家若为小人之利所驱,必致道德沦丧,人心不古。故君子之义,乃国家之纲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君子在穷困之时,不坠青云之志,坚守道德底线,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素质。

    在通达之时,不忘天下苍生,以己之力,造福社会。

    君子之德,无论穷达,皆能为国家贡献力量。

    穷则独善,可保自身之高洁,为社会树立榜样;达则兼济,可兴国家之大业,为民众谋福祉。

    可以说古代这些大儒,的确是开创了最先的文明和道法。

    而他们留下来的东西,从古至今都是宝贵的。

    哪怕就是古代,能够看到这些书的人一般都是世家大族。

    流通在外面的这些书籍,都是人家想给你看的。

    真正的珍宝,大部分都是掌握在有权有势的人手中。

    而现在科举书院,学堂都是对普通老百姓的一个阶梯。

    也可以这样说,如果苏辰安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的话。

    他这样的情况注定走不到长远,有时候哪怕手里有钱了,也不一定能买到你想要的东西。

    有钱的人他就想要有势,最基础的办法也就是用手里的钱,去讨好有势的人。

    让有势力的人,去做成你想要的事,思绪回笼之间。

    底下的文章早就已经作好,他并没有写一些看破人性的东西。

    毕竟不适合他的年龄,也不适合现在这个朝代,有些东西就是这样,你不能说的太透。

    哪怕所有人都明白,但是上面就是不让你说,不让你想。

    把十几张的试卷全部写完,至于到作诗这里当然是留到最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