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婆媳(2/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的要求也远比我想象中的严格许多。或许是因为她深知家庭责任重大,希望每个人都能尽最大努力做好分内之事。作为这个八口之家的顶梁柱,婆婆承担着太多的压力和负担。家里无论大小事务,都需经过她的操心和拿定主意。她的话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说一不二,没有人敢轻易挑战她在家中的地位。

    记得刚结婚那会,有一天婆婆带着全家又去果园干活啦,我因为头疼就在家里歇着。院子里有一大堆落果,都烂得不成样子了,一群苍蝇在上面嗡嗡嗡地欢快歌唱,吵得人心烦。听到巷子里有人吆喝收落果,我当时也没想太多,直接就让人家全收走了。记得好像卖了二十块三毛钱,卖完我就顺手把钱放在客厅的茶几上了。谁知道婆婆回来后特别不高兴,一整天都黑着脸。我本来就心思细腻,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和委屈啊,就跟孩子爸抱怨:不就是卖了一堆烂苹果嘛,妈至于这么生气!再说了,我又没把那钱自己留着。孩子爸笑嘻嘻地说:亲爱的,这件事我肯定站在你这边。不过你这么聪明,肯定知道不是钱的问题啦。

    婆婆总是念叨着那句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仔细想想,这话还真不假呢!想当初在娘家的时候,妈妈可没少因为我的性格数落我。她老是嫌弃我嘴巴不够甜,不爱主动跟别人打招呼,更别说讨人欢心了。妈妈那会儿常常忧心忡忡地唠叨着,担心我以后嫁入婆家会不受待见。

    谁能想到,等我真正迈进了婆家门后,仿佛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一般。不知怎的,我竟能和小姑子、小叔子们相处得极为融洽。而且啊,每次叫婆婆一声“妈”时,那叫一个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很多时候,我这边“妈”字刚到嘴边,脸上还挂着灿烂的笑容呢,孩子他爸就在一旁打趣地对婆婆说道:“妈,您瞧瞧,这到底是谁家的儿媳妇呀?不喊‘妈’都不开口说话啦!”婆婆听了,一边熟练地揉着面团,一边乐开了花,嘴角都快咧到耳根子去了,连眼泪都笑出来了。而我呢,则一下子羞红了脸,被老公这么一说,心里还怪不好意思的。

    时光匆匆,转眼间婆媳相处已经将近二十年了。大家天天在一口锅里吃饭,日子久了,难免也会有些小摩擦。毕竟俗话说得好,哪有勺子不碰锅沿儿的呢?不过,让我感到无比幸运和欣慰的是,即便如此,婆婆还是逢人便夸赞我的种种好处,从来没有在外人面前讲过我半句不好的话。

    婆婆平日里虽说嘴不饶人,在外人眼里是个“厉害角色”,但她其实性格沉稳,做事干脆利落,还特别能吃苦,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是村里数得着的富户,也是让外人不得不佩服的女强人。不过作为母亲,她的难处、辛苦和不容易,却没几个人知道。婆婆是个孤儿,打小就被父母扔在了孤儿院,好在外婆家好心收留,一直到去世也不知道自己的身世,但她对生活从来没有过抱怨。辛辛苦苦养大了四个孩子。两个儿子长得那叫一个帅气,可就是因为一种血液病,在少年时都落下了残疾。为了给儿子治病,婆婆那是操碎了心,不知道往医院扔了多少辛苦钱。公公觉得婆婆身份不明,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动不动就摔盘子砸碗,整天借酒浇愁,通宵打麻将,家里的事一概不管。一个农村妇女,手里有点钱,一到农闲就背着生病的小儿子,去西安,上北京,到处找医生看病,风里来雨里去的,也没听她叫过苦喊过累,更没见她掉过一滴眼泪。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坚决不放弃。

    后来呀,那两个小姑子的婚事可真是遭遇了重重波折呢!不知怎的,村子里头竟开始流传起各种各样的风言风语来。有人言之凿凿地声称这家的姑娘就算再怎么出色厉害,也是万万娶不得的。为啥?说是她们家族有遗传性疾病,要是娶进门,生下来的后代怕是会遭殃哩!就这样,这两个既善良又勤劳能干的好姑娘,第一次结婚时本还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却不曾想最后竟是糊里糊涂地就离了婚。而当她们想要再次寻觅如意郎君时,也只能迫于无奈选择远嫁到遥远的他乡去。

    可怜呐,这家里头的四个孩子,每个人身上所承受的伤痛,都如同沉甸甸的巨石一般,一块接一块地堆砌在了母亲那颗柔弱的心间。那该是怎样高耸入云、重如泰山的一座痛苦之山啊!这位婆婆,就像是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背负着无比沉重的包袱,一路艰难前行。她这一生当中,从未碰过纸牌,更别提打麻将这种消遣活动啦。而且呀,她向来不喜欢跟旁人扎堆凑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搬弄是非之事。要么就是脚步匆匆地赶往自家田地劳作,要么便是心急火燎地奔波于带孩子们看病求医的路途之上;不是在果园里顶着炎炎烈日挥汗如雨地辛勤耕耘,就是在家中忙碌不停,操持着清扫房间和准备饭菜等家务活儿。这么多年来,人们压根儿就未曾见过她有哪怕一星半点偷懒耍滑的时候。

    婆婆五十四岁那年,终于被生活打倒了。那天,也是大小姑接到法院传票的日子。第二次,又陷入了婚姻的困境。我和小姑子坐公共汽车刚到市区,突然就接到了房东的电话:“你婆婆晕倒啦……”我和小姑子赶紧跳下车,往回赶。怎么会这样?婆婆身体那么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