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发盐商的财(1/2)
南京这群人虽然表面配合,但是背地玩软抵抗搞不配合。可杨涟也还真的是没办法,而且这这样的情况他也早就想明白了。他也知道自己想要从同事身上榨取油水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毕竟这群人一个个的全是掉进钱眼里,拿钱容易,想送钱出来,除非是把刀放在脖子上,不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南京这群大人能给自己掏这两百万两银子,自己也早就是该谢天谢地,就这样这银子还是看在如今皇帝势力庞大谁也不想撕破脸,以及杨涟这位老东林的面子上。
不过四百万两的税收看似是很多,可不要忘了这里是江南,这里是大明朝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在这里想搞几百万两银子可不像是在北方那种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地区,江南最多的就是商人。
在南京银子收齐之后,杨涟便带着自己的侍从们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南京城,继续往自己下一个目标,这也是杨涟早就准备好的目的地——扬州。
自魏晋之乱,司马家衣冠南渡之后,南方经济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的商业进一步得到释放的机会,到了现在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经变成了南方地区,南方富足,但最富在苏杭扬。也是在隋唐以后中国便是流传出了这样一句话“扬一益二”。
“天下之盛,扬为首。”扬州城中运河穿流而过,无数的运船经过京杭大运河驻停两岸。赌坊,青楼,商社遍布城中,在岸边,在街道上一个个贩夫走卒,小商小贩正在不停卖力的叫卖着自己的东西。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如今的扬州城早已经不是诗人那个时代的灾荒遍地,四谷萧瑟。如今的扬州自太祖朱元璋开国百年以来,承平日久,经济活动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相比于苏州的富,扬州更多了一点奢靡之感。
可扬州的繁荣,不仅仅是靠这通往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有人说胡说道:扬州的美在瘦马,而扬州的富,则富在盐商。明孝宗弘治年间,皇帝软弱,内阁权利骄资,更是更改了明太祖所定下的纳粮开中制度,从此盐引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政府牢牢控制,而聪明的扬州人就凭借于此开始了暴富之路。
在扬州,这些盐商大家族们经过近百年的传承早已经牢牢掌握着大明朝最重要的盐场——两淮盐场的贩卖工作。要知道两淮盐场在大明超可是生产着超过三分之一的食盐,掌握盐引的这几年在这么多年所积累的财富可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盐商的富有肯定不是杨涟这样“正人君子”南下的手段,盐商们要是干干净净,按时纳税杨涟就是想吃一口肉也是找不到地方下口。
可事实相反的是,这群盐商早已经勾结地方政府尽可能的捞钱,这群盐商没有一个是干净做生意的生意人。
其实,大明朝开国之初统治者在盐上可是下了很重要的手脚,毕竟在落后的古代,盐这种东西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为此,大明朝分别在两淮,两浙地区设立了从三品的都转运使主管地方盐业,在盐场,各地方盐课司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组织。但随着盐引的放开,盐官和地方家族勾结,盐场早就被搬空了。每年盐税在大明的税务上也是越来越少,但这一切没人愿意戳破,毕竟南方很多的世家大族可全是靠这个发家起来的。
扬州城内,杨涟一行人直接来到了知府衙门里。作为皇帝亲点的巡税特使,杨涟自然而然的高坐中间,一旁扬州政府,两淮盐场的都转运使则是恭恭敬敬的坐在下面。而在下面的还有扬州盐商的代表黄家,马家,江家的代表。
杨涟高坐巡抚大堂中间,端起一杯上好的铁观音抿了一口。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啊!”
“杨大人说的是,咱们扬州啊,多亏了皇上和朝堂诸位大人们的福,可是日益向上啊!”
下面的扬州知府,在听到杨涟吟唱了一句关于扬州繁华的诗句后也是赶快跟着附和道。
“人家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如今呐这扬州城果然是一把柔骨头催的人发酥啊!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唉可惜啊,本官这来去匆忙也没有机会好好的看一看这扬州美景啊!”
“唉杨大人,国事,家事总是管不完的时候,何不趁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把,我等可是给您啊调好了最好的扬州瘦马,等着你瘦西湖泛舟呢!”
“何知府,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纵使我等管不完,可还是应该尽心尽力不是,如今啊咱们大明朝可是出了多少问题,咱们啊可能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食君之禄担自当忠君之事吧。”
“对对对,杨大人教训的是,下官这一番思想确实错误了。”
坐在下面的扬州知府,在听到杨涟这一番话后,也是不停的点头说道。
“何大人,想必咱来的事你也早就知道了。唉这南京一趟,商税,田税是收了不老少,本官本来也是不想来的,可你也知道如今的山东十余万的百姓正在深受荼毒,西南战事刚定,辽东战事未结束,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咱们做臣子的还是要为皇上分忧,所以本官不得不来啊!”
不过南京这群大人能给自己掏这两百万两银子,自己也早就是该谢天谢地,就这样这银子还是看在如今皇帝势力庞大谁也不想撕破脸,以及杨涟这位老东林的面子上。
不过四百万两的税收看似是很多,可不要忘了这里是江南,这里是大明朝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在这里想搞几百万两银子可不像是在北方那种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地区,江南最多的就是商人。
在南京银子收齐之后,杨涟便带着自己的侍从们大摇大摆的走出了南京城,继续往自己下一个目标,这也是杨涟早就准备好的目的地——扬州。
自魏晋之乱,司马家衣冠南渡之后,南方经济便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开通以后,南方的商业进一步得到释放的机会,到了现在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经变成了南方地区,南方富足,但最富在苏杭扬。也是在隋唐以后中国便是流传出了这样一句话“扬一益二”。
“天下之盛,扬为首。”扬州城中运河穿流而过,无数的运船经过京杭大运河驻停两岸。赌坊,青楼,商社遍布城中,在岸边,在街道上一个个贩夫走卒,小商小贩正在不停卖力的叫卖着自己的东西。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如今的扬州城早已经不是诗人那个时代的灾荒遍地,四谷萧瑟。如今的扬州自太祖朱元璋开国百年以来,承平日久,经济活动力得到了完全的释放,相比于苏州的富,扬州更多了一点奢靡之感。
可扬州的繁荣,不仅仅是靠这通往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有人说胡说道:扬州的美在瘦马,而扬州的富,则富在盐商。明孝宗弘治年间,皇帝软弱,内阁权利骄资,更是更改了明太祖所定下的纳粮开中制度,从此盐引不再像以前那样被政府牢牢控制,而聪明的扬州人就凭借于此开始了暴富之路。
在扬州,这些盐商大家族们经过近百年的传承早已经牢牢掌握着大明朝最重要的盐场——两淮盐场的贩卖工作。要知道两淮盐场在大明超可是生产着超过三分之一的食盐,掌握盐引的这几年在这么多年所积累的财富可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当然,盐商的富有肯定不是杨涟这样“正人君子”南下的手段,盐商们要是干干净净,按时纳税杨涟就是想吃一口肉也是找不到地方下口。
可事实相反的是,这群盐商早已经勾结地方政府尽可能的捞钱,这群盐商没有一个是干净做生意的生意人。
其实,大明朝开国之初统治者在盐上可是下了很重要的手脚,毕竟在落后的古代,盐这种东西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为此,大明朝分别在两淮,两浙地区设立了从三品的都转运使主管地方盐业,在盐场,各地方盐课司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组织。但随着盐引的放开,盐官和地方家族勾结,盐场早就被搬空了。每年盐税在大明的税务上也是越来越少,但这一切没人愿意戳破,毕竟南方很多的世家大族可全是靠这个发家起来的。
扬州城内,杨涟一行人直接来到了知府衙门里。作为皇帝亲点的巡税特使,杨涟自然而然的高坐中间,一旁扬州政府,两淮盐场的都转运使则是恭恭敬敬的坐在下面。而在下面的还有扬州盐商的代表黄家,马家,江家的代表。
杨涟高坐巡抚大堂中间,端起一杯上好的铁观音抿了一口。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啊!”
“杨大人说的是,咱们扬州啊,多亏了皇上和朝堂诸位大人们的福,可是日益向上啊!”
下面的扬州知府,在听到杨涟吟唱了一句关于扬州繁华的诗句后也是赶快跟着附和道。
“人家都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如今呐这扬州城果然是一把柔骨头催的人发酥啊!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唉可惜啊,本官这来去匆忙也没有机会好好的看一看这扬州美景啊!”
“唉杨大人,国事,家事总是管不完的时候,何不趁这个机会好好享受一把,我等可是给您啊调好了最好的扬州瘦马,等着你瘦西湖泛舟呢!”
“何知府,国事家事事事关心,纵使我等管不完,可还是应该尽心尽力不是,如今啊咱们大明朝可是出了多少问题,咱们啊可能今朝有酒今朝醉不是?食君之禄担自当忠君之事吧。”
“对对对,杨大人教训的是,下官这一番思想确实错误了。”
坐在下面的扬州知府,在听到杨涟这一番话后,也是不停的点头说道。
“何大人,想必咱来的事你也早就知道了。唉这南京一趟,商税,田税是收了不老少,本官本来也是不想来的,可你也知道如今的山东十余万的百姓正在深受荼毒,西南战事刚定,辽东战事未结束,这些都是要花钱的,咱们做臣子的还是要为皇上分忧,所以本官不得不来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