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当二战的古典密码遇上现代计算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马良随意的翻看着随便哪一封放到情报黑市都能卖出天价的情报,像是在看八卦新闻一样。

    “幸好咱们是时刻准备打核大战的五常,要是换个外国先进设备,恐怕要抓瞎。”

    看着电脑里分门别类的各种绝密情报,马良有些感慨。

    现在各种军用通讯一般都采用的卫星或者是通讯光缆通讯,基本上没有军队采用原始低效的电报了。

    可卫星和通讯光缆在核大战中会被首先摧毁,能在核大战后保持远距离通讯的反而是相对原始的无线电电报通讯。

    尤其是对时刻打世界大战的天朝来说更是如此,空间里的谍战通讯装置,虽然也是卫星加互联网的先进通讯方式。

    可无一例外的都被强行安装了原始的无线电发射装置,为的就是在核大战中还能继续保持作用。

    这种战术思想灌输在天朝的所有军事装备和训练中。

    此时这套起先马良觉得有些鸡肋,让装备的体型很难缩小,跟个砖头似的特工手台成为了现在马良的最大的神器。

    自从无线电问世以后,密码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无线电通信的优势是极其显而易见的,只要有无线电收发装置,除了极端天气和地形的影响,无线电通信几乎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联系。

    而且不管距离多远,收报方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

    但是,无线电通信也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缺陷,开放性。

    无线电信号是在整个地球空间传播,只要有接收装置,任何人都可以收到。

    为了保密,二战中各国军队都大量使用无线电加密通讯,各种新奇的加密手法层出不穷。

    什么红秘,紫密,光秘,恩尼格玛机,纳瓦霍语密码等数十种堪称绝密的密码。

    要想破译其中任意一个,需要无数个天才,熬死无数个脑细胞才能完成。

    而无线电通讯有个弊端,它不是点对点之间的通讯,而是属于点对面的通讯。

    举个简单的例子,无线电通信中,A要联系远处的b,他俩的通信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A拿着大喇叭用普通话大喊:小b,小b,听到请回话。

    如果b没有开机,那么就交流不成,所以一般要提前约定好通讯时间。

    如果此时b的电台处于开机状态,那么b听到有人喊自己,也用大喇叭用普通话大喊:小A ,小A,我是老b,我收到了。

    这样双方建立联系后,小b和小A为了不让别人听见他们的秘密,不再用大家都能听明白的普通话喊话,而是采用他俩的家乡方言用进行交流。

    “食咗饭未呀?”

    “几时得闲出来饮两杯吖!”

    “我几时都得闲。”

    ··············

    他俩说的方言在无线电中就叫做密码,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只要保持电台开机的人都能听到他俩的对话。

    有好奇他们在说什么的人就会把他们说的话记录下来,在样本足够多后,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统计分析其中的共同点,理解他们在说什么。

    这个过程就叫做破译。

    这种古典密码体系对于30年代只能依靠人工来破译的情况来说,工作量非常之大。

    而各国都知道这种密码体系用久了就有被人发现规律破译的风险,就以二战中常见的间谍电台举例。

    一个安插在山城的日军间谍电台,他们的任务就是向远处机场的日陆军航空队报告山城的天气。

    以便在晴朗的无雾无雨,可见度高的天气时出动轰炸机,能更精准的轰炸目标。

    那么它发送的电报内容大体上基本是就是,今天晴适合轰炸,今天大雾不适合轰炸,夹杂着大量诸如此类的天气名称。

    时间一久就会破译人员就会根据山城的天气,破解代表各个天气词的密码。

    比如晴天反复出现的一组密码是1123,那么1123就代表是晴。

    以此类推,就玩跟填字游戏一样,进而然后一点点的破译整套密码。

    鉴于这种原因,二战中的各国军事密码都会定期进行更换,哪怕是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破解的迹象。

    这种情况下,往往等你好不容易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搞明白敌人的一套密码后,敌人又换了个新密码。

    很多情报都是有时效性的,不能在有效时间破译,就算是后来破译了,作用也不大。

    而这种能把人逼疯,逼死的古典密码,在现代计算机面前就是个弟弟,还是弟中弟。

    就连理论上每天都会一套密码的汉斯恩尼格玛机,在现代计算机面前也撑不住一个小时。

    一句话,只要有足够多的样本,没有现在普通计算机破译不了的古典密码。

    这是古典密码的局限性,无论它的加密技巧多么复杂精巧。

    甚至从算力上来说,现在随意一台智能手机,拿到二战时期也能轻易破解这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