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两大制度的隐患(1/2)
隋朝之前的各朝代帝王,在看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众多优点后,全都意识到了两大制度对于国家运转的重要性,也看到了让国家长存与繁荣的正确方法,无不为之兴奋起来。
嬴政面露喜色道:
“后世果然发展出了更好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虽然削弱了皇权对天下的绝对统治,但这也正好防止了昏君胡乱干政,皇帝哪怕是个只顾享乐的废物,也只需要将任免重要将领和官员的权柄握在手中,便依然可以掌控天下。
再加上科举遴选出品行和才能足够称职的官吏,天下就能有序地长久运行下去。”
李斯在旁提出不同的见解,道:
“天下官员依靠制度各司其职固然极好,只是皇帝也不能过于惫懒。
如果门下省对中书省的决策提出不同意见,就需要来回协商修改,拖延了政令的实施。
这时就必须要皇帝及时做出最终决策。
另外六部在执行政务时,也可能会与户部在财物分配上存在争执。
如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沟通协调,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政务执行效率低下。
这也需要皇帝时常监察和督促官员行政,确保朝廷官员不会结党营私,尸位其上。
只靠皇帝一人自然无法监察全国,这或许就需要设立一个区别于普通官员的第七部。
由第七部的官吏明面上作为普通官员安插在六部、天下各地州郡,以及军队之中。
实际上第七部只听命于皇权,由他们作为皇帝的耳目监察全国。
当然第七部的官吏必须足够可靠,因为他们的实际权力凌驾于所有官员之上,一句话就能借助皇权杀人,使用不当反而会祸乱天下。
不过这第七部如果用得好的话,应该会是帮助皇帝掌控国家的利器。
而科举制让天下人尽皆向学,纳天下人才为国家所用,又能限制世家与贵族专权自然也是极好。
但是按照上苍对王朝繁荣进步的功绩总结而言,王朝繁荣并非只依靠吏治清明与制度进步,技艺与文化的进步也尤为重要。
例如三皇五帝校准年月季节的农耕历法、汉朝的造纸术、孙武的兵法,以及后世中国的那些枪械、大炮、飞机、高产作物、工业机械、手机等等。
这些能影响万世的奇巧器物和学说,对提升王朝的国力比军功更能称得上功绩。
如果天下人都只是争着抢着科举为官,那这些奇巧器物该由谁去研造?
没有功利又如何能够吸引足够多的人,去研造穷尽一生都未必能够成事的事物?
只有让这些技艺与学说有得以发展的余地,我大秦才能顺应天意,尽快实现向后世中国一样的繁荣强大。
就连王莽设置奖赏,鼓励百姓研造奇巧器物都能被上苍作为功绩给提出来,那自然说明这是对的。
既然这条路是对的,那我大秦自然不能只是简单地设置一个奖赏了事。
我大秦如果改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便应该在礼部之下再增设一个职能。
礼部除了在各州郡设立就学为官的学院。
还应增设可以教授学子钻研农耕增产、兵器炼造、医药救人、建筑水利等等学问的学院,用上苍的话说,就是科学。
这些学子如若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出能提升我大秦国力的器物和学说,那自然是我大秦的功臣。
应当长留在学院继续钻研,或传授自己的所得让之后的学子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当然能钻研出成果的学子必定是极少数的,但其他学子的一身所学也不会被浪费。
其它五部应该相应地增加官吏职位,以让那些学习科学的学子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
哪怕这些学子没能研造出更好的器物,也可在学成之后进入所需他们的任何地方。
比如习得算数、统筹的学子,就可归入到户部为官。
习得建筑、水利、农耕增产、畜牧之能的学子便归入工部。
习得兵法战阵、冶炼兵器的便进入军队或兵部。
哪怕功课成绩稍次,也能进入民间用自身的学识为我大秦在方方面面提升国力,并将他们所学传授给更多人。
另外也要向天下百姓开设奖赏,一切能为国为民所用的奇巧器物都能获得朝廷赏赐。
若如能研造出造纸术这类影响极其深远的技艺,更要加官赐爵,名留青史。”
旁人看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注意到的都是优点,反观李斯却能迅速洞察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并依照上苍此前透露的信息,直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秦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制定律法,都是李斯直接参与推行的。
单纯以执政能力而言,李斯作为大秦的丞相无疑是合格的,其一生只在沙丘之变上有过一次严重错误。
而嬴政看着没有被自己论罪处死的李斯更觉欣慰,笑道:
嬴政面露喜色道:
“后世果然发展出了更好的制度。
三省六部制虽然削弱了皇权对天下的绝对统治,但这也正好防止了昏君胡乱干政,皇帝哪怕是个只顾享乐的废物,也只需要将任免重要将领和官员的权柄握在手中,便依然可以掌控天下。
再加上科举遴选出品行和才能足够称职的官吏,天下就能有序地长久运行下去。”
李斯在旁提出不同的见解,道:
“天下官员依靠制度各司其职固然极好,只是皇帝也不能过于惫懒。
如果门下省对中书省的决策提出不同意见,就需要来回协商修改,拖延了政令的实施。
这时就必须要皇帝及时做出最终决策。
另外六部在执行政务时,也可能会与户部在财物分配上存在争执。
如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反复沟通协调,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政务执行效率低下。
这也需要皇帝时常监察和督促官员行政,确保朝廷官员不会结党营私,尸位其上。
只靠皇帝一人自然无法监察全国,这或许就需要设立一个区别于普通官员的第七部。
由第七部的官吏明面上作为普通官员安插在六部、天下各地州郡,以及军队之中。
实际上第七部只听命于皇权,由他们作为皇帝的耳目监察全国。
当然第七部的官吏必须足够可靠,因为他们的实际权力凌驾于所有官员之上,一句话就能借助皇权杀人,使用不当反而会祸乱天下。
不过这第七部如果用得好的话,应该会是帮助皇帝掌控国家的利器。
而科举制让天下人尽皆向学,纳天下人才为国家所用,又能限制世家与贵族专权自然也是极好。
但是按照上苍对王朝繁荣进步的功绩总结而言,王朝繁荣并非只依靠吏治清明与制度进步,技艺与文化的进步也尤为重要。
例如三皇五帝校准年月季节的农耕历法、汉朝的造纸术、孙武的兵法,以及后世中国的那些枪械、大炮、飞机、高产作物、工业机械、手机等等。
这些能影响万世的奇巧器物和学说,对提升王朝的国力比军功更能称得上功绩。
如果天下人都只是争着抢着科举为官,那这些奇巧器物该由谁去研造?
没有功利又如何能够吸引足够多的人,去研造穷尽一生都未必能够成事的事物?
只有让这些技艺与学说有得以发展的余地,我大秦才能顺应天意,尽快实现向后世中国一样的繁荣强大。
就连王莽设置奖赏,鼓励百姓研造奇巧器物都能被上苍作为功绩给提出来,那自然说明这是对的。
既然这条路是对的,那我大秦自然不能只是简单地设置一个奖赏了事。
我大秦如果改制推行三省六部制,便应该在礼部之下再增设一个职能。
礼部除了在各州郡设立就学为官的学院。
还应增设可以教授学子钻研农耕增产、兵器炼造、医药救人、建筑水利等等学问的学院,用上苍的话说,就是科学。
这些学子如若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改良出能提升我大秦国力的器物和学说,那自然是我大秦的功臣。
应当长留在学院继续钻研,或传授自己的所得让之后的学子能在他们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当然能钻研出成果的学子必定是极少数的,但其他学子的一身所学也不会被浪费。
其它五部应该相应地增加官吏职位,以让那些学习科学的学子可以发挥自己的学识。
哪怕这些学子没能研造出更好的器物,也可在学成之后进入所需他们的任何地方。
比如习得算数、统筹的学子,就可归入到户部为官。
习得建筑、水利、农耕增产、畜牧之能的学子便归入工部。
习得兵法战阵、冶炼兵器的便进入军队或兵部。
哪怕功课成绩稍次,也能进入民间用自身的学识为我大秦在方方面面提升国力,并将他们所学传授给更多人。
另外也要向天下百姓开设奖赏,一切能为国为民所用的奇巧器物都能获得朝廷赏赐。
若如能研造出造纸术这类影响极其深远的技艺,更要加官赐爵,名留青史。”
旁人看到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注意到的都是优点,反观李斯却能迅速洞察其中存在的缺陷和隐患,并依照上苍此前透露的信息,直接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大秦的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制定律法,都是李斯直接参与推行的。
单纯以执政能力而言,李斯作为大秦的丞相无疑是合格的,其一生只在沙丘之变上有过一次严重错误。
而嬴政看着没有被自己论罪处死的李斯更觉欣慰,笑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