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抗生素(1/2)
【一种消炎药物要成为抗生素,不仅要对致病菌有灭杀或抑制繁殖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得对人体细胞区别对待,不能在消灭致病菌的同时又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
而要在无数的微生物中找到这些特殊的菌种,无疑是非常困难,又极为耗费时间的。
不过只要确定了用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这条路,抗生素的出现便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成果。
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于机缘巧合下发现的青霉素,就是医学领域跨时代的重大发现。
公元1928年,一位英国细菌学教授在离开实验台前,没有收拾好实验台上的培养器皿。
其中一个用于培养葡萄球菌(一种能引发多种疾病的细菌,如败血症、肺炎、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器皿因为盖子没有盖好,导致培养皿中被某种真菌给污染了。
但是原本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却都消失不见,只剩了其中一种青绿色真菌。
之后这位教授着重对这种真菌进行研究。
发现这种真菌的分泌物可以杀死葡萄球菌以及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多种致病菌。
这就意味着这些致病菌所造成的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猩红热、炭疽、伤口严重感染化脓等常常会危害生命的疾病都有望能够得到治疗了。
于是这位教授将这种青绿色霉菌所分泌的杀菌物质正式命名为青霉素。
但是青霉素要想真正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关键药物,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青霉素从青霉菌中分离出来。
青霉菌作为真菌,能够以孢子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各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水果、大米、馒头等等食物都能因青霉菌而发霉变质。
青霉素只是青霉菌的分泌产物,而青霉菌作为真菌对人体来说却是一种有害致病菌。
同时又难以采取灭活的方式杀死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高温虽然能消灭青霉菌,但同时也会让青霉素变质失去药用价值。
而低温又难以杀死青霉菌,只是抑制它的繁殖。
就是只差这临门一脚的一步,这位教授却终其余生都没能找到有效分离青霉素的方法。
这也是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有可能面临的最让人遗憾的结果。
用尽一生的努力都未必能够活着看到自己的研究造福人类。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时候也只是一句勉励他人的话。
直到公元1940年,青霉素的提取办法终于被发明出来。
首先从发霉的食物中刮取青绿色的霉变物质,这其中就含有青霉菌。
随后将大米和芋头磨成的粉末熬煮成汁水,用充足的淀粉与碳水化合物作为青霉菌的培养液。
帮助青霉菌快速生长并分泌青霉素。
在常温且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进行为期七天的培养。
期间要注意用透气的布料覆盖培养皿,防止被其它杂菌污染。
因为青霉菌繁殖需要氧气,所以不能用玻璃盖住培养皿隔绝空气。
待培养完成后,用厚实且干净的纱布或棉花,将培养液中的菌体和杂质过滤出来,只留下含有青霉素与其它杂质的液体。
将过滤后的培养液倒入菜籽油中,经过成分搅拌,青霉素会溶于水中,因为水比油密度大,不溶于水的杂质则会浮在油层上,溶于水的青霉素和部分杂质则会沉淀在底部。
往简单除杂后的含青霉素液体中加入活性炭。
活性炭可以吸附青霉素,将部分杂质过滤出来。
随后用蒸馏水清洗活性炭,可以洗去部分吸附不牢固的水溶性杂质。
随后用醋酸(醋蒸馏后得到的产物)浸泡含青霉素的活性炭。
由于青霉素属于弱酸性物质,不溶于酸性水,这个步骤可以去除碱性杂质。
最后将活性炭加入到除杂后的草木灰水中,便可使青霉素从活性炭中溶解出来,从而获得纯度相对较高的青霉素溶液。
毕竟是要用于救人的药物,提取后的青霉素还要最终经过测试其药性。
每一批提纯出来的青霉素,都要抽取少许,在培养皿中观察能否灭杀葡萄球菌。
测试有效后,青霉素才能装入玻璃瓶中作为药物,预备注入伤病员的身体中。
因为土法提取的青霉素不好判断含量比例,需要进行临床实验,渐渐测试出伤病员所需的青霉素剂量,如果是严重的伤口感染溃烂,则需要分多次加大剂量注射药物。
要注意的是,鉴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殊性,大量且频繁注射青霉素,人体会渐渐产生耐药性。
一些小病小痛,或不算严重的咽喉炎、局部发炎都不应滥用青霉素。
即便是不算严重的伤口,能用酒精消毒则用酒精消毒,除非致病菌已经从伤口进入人体造成发烧时,才可选择注射青霉素。
否则一旦产生耐药性,等到真正遇上严重的开放
而要在无数的微生物中找到这些特殊的菌种,无疑是非常困难,又极为耗费时间的。
不过只要确定了用微生物对抗微生物这条路,抗生素的出现便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成果。
在这漫长的探索过程中,于机缘巧合下发现的青霉素,就是医学领域跨时代的重大发现。
公元1928年,一位英国细菌学教授在离开实验台前,没有收拾好实验台上的培养器皿。
其中一个用于培养葡萄球菌(一种能引发多种疾病的细菌,如败血症、肺炎、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器皿因为盖子没有盖好,导致培养皿中被某种真菌给污染了。
但是原本生长旺盛的葡萄球菌却都消失不见,只剩了其中一种青绿色真菌。
之后这位教授着重对这种真菌进行研究。
发现这种真菌的分泌物可以杀死葡萄球菌以及白喉菌、炭疽菌、链球菌和肺炎球菌等多种致病菌。
这就意味着这些致病菌所造成的肺炎、脑膜炎、败血症、猩红热、炭疽、伤口严重感染化脓等常常会危害生命的疾病都有望能够得到治疗了。
于是这位教授将这种青绿色霉菌所分泌的杀菌物质正式命名为青霉素。
但是青霉素要想真正成为治疗众多疾病的关键药物,还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将青霉素从青霉菌中分离出来。
青霉菌作为真菌,能够以孢子形式通过空气传播到各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水果、大米、馒头等等食物都能因青霉菌而发霉变质。
青霉素只是青霉菌的分泌产物,而青霉菌作为真菌对人体来说却是一种有害致病菌。
同时又难以采取灭活的方式杀死青霉菌提取青霉素。
高温虽然能消灭青霉菌,但同时也会让青霉素变质失去药用价值。
而低温又难以杀死青霉菌,只是抑制它的繁殖。
就是只差这临门一脚的一步,这位教授却终其余生都没能找到有效分离青霉素的方法。
这也是所有科研工作者都有可能面临的最让人遗憾的结果。
用尽一生的努力都未必能够活着看到自己的研究造福人类。
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多时候也只是一句勉励他人的话。
直到公元1940年,青霉素的提取办法终于被发明出来。
首先从发霉的食物中刮取青绿色的霉变物质,这其中就含有青霉菌。
随后将大米和芋头磨成的粉末熬煮成汁水,用充足的淀粉与碳水化合物作为青霉菌的培养液。
帮助青霉菌快速生长并分泌青霉素。
在常温且避免阳光直射的地方,进行为期七天的培养。
期间要注意用透气的布料覆盖培养皿,防止被其它杂菌污染。
因为青霉菌繁殖需要氧气,所以不能用玻璃盖住培养皿隔绝空气。
待培养完成后,用厚实且干净的纱布或棉花,将培养液中的菌体和杂质过滤出来,只留下含有青霉素与其它杂质的液体。
将过滤后的培养液倒入菜籽油中,经过成分搅拌,青霉素会溶于水中,因为水比油密度大,不溶于水的杂质则会浮在油层上,溶于水的青霉素和部分杂质则会沉淀在底部。
往简单除杂后的含青霉素液体中加入活性炭。
活性炭可以吸附青霉素,将部分杂质过滤出来。
随后用蒸馏水清洗活性炭,可以洗去部分吸附不牢固的水溶性杂质。
随后用醋酸(醋蒸馏后得到的产物)浸泡含青霉素的活性炭。
由于青霉素属于弱酸性物质,不溶于酸性水,这个步骤可以去除碱性杂质。
最后将活性炭加入到除杂后的草木灰水中,便可使青霉素从活性炭中溶解出来,从而获得纯度相对较高的青霉素溶液。
毕竟是要用于救人的药物,提取后的青霉素还要最终经过测试其药性。
每一批提纯出来的青霉素,都要抽取少许,在培养皿中观察能否灭杀葡萄球菌。
测试有效后,青霉素才能装入玻璃瓶中作为药物,预备注入伤病员的身体中。
因为土法提取的青霉素不好判断含量比例,需要进行临床实验,渐渐测试出伤病员所需的青霉素剂量,如果是严重的伤口感染溃烂,则需要分多次加大剂量注射药物。
要注意的是,鉴于人体免疫系统的特殊性,大量且频繁注射青霉素,人体会渐渐产生耐药性。
一些小病小痛,或不算严重的咽喉炎、局部发炎都不应滥用青霉素。
即便是不算严重的伤口,能用酒精消毒则用酒精消毒,除非致病菌已经从伤口进入人体造成发烧时,才可选择注射青霉素。
否则一旦产生耐药性,等到真正遇上严重的开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