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意见不少(2/3)
说孤这两天已经将陛下软禁了?或者是说陛下传位,那也是形势所迫,实在是言不由衷?”
蒋瓛跪着不敢回答,可是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就是证明了他的态度,皇太孙说的那些也确实是现在市井当中的一些流言了,关键还有一些人相信。
朱允熥也觉得无奈,“这些事情也是没法子,总有人不愿意想着陛下的舐犊之情。他们也总是觉得皇位在那,没人会甘心让出来。”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朱允熥实际上也不会特别的在意,觉得有些言论等等就由着那些人说去,他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允熥还是提醒说道,“这些事情锦衣卫和北镇抚司也要查清楚,寻常百姓私下言语也就罢了。只是这些言论从何而来,你们就该查清楚。”
朱允熥的话自然让蒋瓛和朱忠稍微的有点压力,可是他们也都明白这样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朱忠开口说道,“殿下,此前就有这类流言,先前臣也查了一些,多半是一些商贾、士绅在后头散播,多半是那些江南士绅、豪族。”
朱允熥对此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看起来这些人还是没死心啊,我给他们不自在、不让他们得势,他们就污我名声。”
这么想还真的没问题,不是朱允熥阴谋论,而是他的一些做法也确实是得罪了不少人,看似是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了,那些人自然着急了。
作为皇太孙,很多人都知道朱允熥并不是特别亲近文官,甚至对文官还是有些猜忌、压制,这也算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了。
除了不重用文官之外,也包括此前将一些江南富户迁到应天府或者凤阳,这也是动了那些人的根基。
别忘了还有南北榜的事情,这也让南方的读书人非常不满,他们的金榜题名的概率被皇太孙人为的给降低了。
再加上海贸等等事宜,那些地主豪强想要分的一杯羹都比较难,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位储君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储君了。
有人觉得一些政策还是当今皇帝主导的,可是有些身份的人也都明白这两三年,朝廷的大多数事务都是这位皇太孙在做。
朱忠就非常谨慎的说道,“殿下,臣以为浙江和江苏两地的非议最多,现在士林当中多有一些议论。”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士林?皇祖父定下的规矩就是这些读书人不得结社,不得妄议朝政,这才多长的时间,这些人只怕全都是给忘了?”
老朱此前确实定下来了规矩,虽然民间可以有一些议论,但是绝对不允许读书人对于政策等等的事情有过多的议论。
尤其是读书人结社之类的事情,那更是一些大忌了,查到了就不只是革除功名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在洪武时期,如果出现东林党这样的团体,基本上就是要被杀个干净,最不济也都是要革除功名充军等等,哪有机会壮大到左右朝政呢。
空谈误国之类的事情自然也是不会存在的,因为这些个读书人就没有资格去妄议国政了。
朱允熥也不打算客气,说道,“召礼部、都察院主事人过来,本来还想着明年加开恩科,只是现如今再看看,施恩倒是不一定能得人心啊!”
一些重大的喜事等等就有可能加开恩科,更何况现在还是新皇登基呢,那自然更是需要加开恩科了,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今年年初虽然才有一次会试,但是现在也需要开始准备下诏了,也需要让士子们做好准备,明年还有一场春闱在等着他们,这也是他们的机会。
毕竟正常的会试是三年一届,明年加开一次恩科,自然也就意味着一些士子金榜题名的概率就要高一些了。
朱允熥看着蒋瓛和朱忠,问道,“京里的这些官员们?你们的耳目可探查清楚了,可有一些官员私下里非议,或是和一些士子、豪族勾连?”
朱允熥的话让蒋瓛和朱忠更加紧张,民间有些非议大家未必需要特别在意,因为那些也就是极少数人的议论,而不是主流。
所以自然也不需要担心太多的事情,不至于让人担心皇太孙登基的事情受影响,或者是有心人可以以此为理由想要造反之类的。
士林那边的其实也不需要担心太多,因为那些士子只会空谈,他们根本掀不起来任何的风浪,大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甚至就算是一些地主豪商等等也都用不需要太过忌惮,这些人看似有着土地或者钱财,在地方上也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等等,看似也是高高在上。
可是不要说面对五军都督府了,就算是面对着一些县衙、府衙,这些商贾、地主都招惹不起。
蒋瓛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四品以上官员,暂未探听到有所勾连、妄议。倒是翰林院和国子监那边,还是有些非议。”
朱允熥冷笑一声,“还真的是圣贤书读多了,真以为拿起四书五经这就能够治理好天下了。把名录记下来,一会儿交上来。”
蒋
蒋瓛跪着不敢回答,可是这样的态度自然也就是证明了他的态度,皇太孙说的那些也确实是现在市井当中的一些流言了,关键还有一些人相信。
朱允熥也觉得无奈,“这些事情也是没法子,总有人不愿意想着陛下的舐犊之情。他们也总是觉得皇位在那,没人会甘心让出来。”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些情况,朱允熥实际上也不会特别的在意,觉得有些言论等等就由着那些人说去,他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绝对不是容易的事情。
不过朱允熥还是提醒说道,“这些事情锦衣卫和北镇抚司也要查清楚,寻常百姓私下言语也就罢了。只是这些言论从何而来,你们就该查清楚。”
朱允熥的话自然让蒋瓛和朱忠稍微的有点压力,可是他们也都明白这样的事情是必须要做的,这就是他们的职责。
朱忠开口说道,“殿下,此前就有这类流言,先前臣也查了一些,多半是一些商贾、士绅在后头散播,多半是那些江南士绅、豪族。”
朱允熥对此一点都不觉得奇怪了,“看起来这些人还是没死心啊,我给他们不自在、不让他们得势,他们就污我名声。”
这么想还真的没问题,不是朱允熥阴谋论,而是他的一些做法也确实是得罪了不少人,看似是触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了,那些人自然着急了。
作为皇太孙,很多人都知道朱允熥并不是特别亲近文官,甚至对文官还是有些猜忌、压制,这也算是有目共睹的一件事情了。
除了不重用文官之外,也包括此前将一些江南富户迁到应天府或者凤阳,这也是动了那些人的根基。
别忘了还有南北榜的事情,这也让南方的读书人非常不满,他们的金榜题名的概率被皇太孙人为的给降低了。
再加上海贸等等事宜,那些地主豪强想要分的一杯羹都比较难,这自然也就意味着现在的这位储君不是他们心目中最好的储君了。
有人觉得一些政策还是当今皇帝主导的,可是有些身份的人也都明白这两三年,朝廷的大多数事务都是这位皇太孙在做。
朱忠就非常谨慎的说道,“殿下,臣以为浙江和江苏两地的非议最多,现在士林当中多有一些议论。”
朱允熥忍不住笑了起来,“士林?皇祖父定下的规矩就是这些读书人不得结社,不得妄议朝政,这才多长的时间,这些人只怕全都是给忘了?”
老朱此前确实定下来了规矩,虽然民间可以有一些议论,但是绝对不允许读书人对于政策等等的事情有过多的议论。
尤其是读书人结社之类的事情,那更是一些大忌了,查到了就不只是革除功名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也就是说在洪武时期,如果出现东林党这样的团体,基本上就是要被杀个干净,最不济也都是要革除功名充军等等,哪有机会壮大到左右朝政呢。
空谈误国之类的事情自然也是不会存在的,因为这些个读书人就没有资格去妄议国政了。
朱允熥也不打算客气,说道,“召礼部、都察院主事人过来,本来还想着明年加开恩科,只是现如今再看看,施恩倒是不一定能得人心啊!”
一些重大的喜事等等就有可能加开恩科,更何况现在还是新皇登基呢,那自然更是需要加开恩科了,没有人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今年年初虽然才有一次会试,但是现在也需要开始准备下诏了,也需要让士子们做好准备,明年还有一场春闱在等着他们,这也是他们的机会。
毕竟正常的会试是三年一届,明年加开一次恩科,自然也就意味着一些士子金榜题名的概率就要高一些了。
朱允熥看着蒋瓛和朱忠,问道,“京里的这些官员们?你们的耳目可探查清楚了,可有一些官员私下里非议,或是和一些士子、豪族勾连?”
朱允熥的话让蒋瓛和朱忠更加紧张,民间有些非议大家未必需要特别在意,因为那些也就是极少数人的议论,而不是主流。
所以自然也不需要担心太多的事情,不至于让人担心皇太孙登基的事情受影响,或者是有心人可以以此为理由想要造反之类的。
士林那边的其实也不需要担心太多,因为那些士子只会空谈,他们根本掀不起来任何的风浪,大家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甚至就算是一些地主豪商等等也都用不需要太过忌惮,这些人看似有着土地或者钱财,在地方上也是享受着荣华富贵等等,看似也是高高在上。
可是不要说面对五军都督府了,就算是面对着一些县衙、府衙,这些商贾、地主都招惹不起。
蒋瓛谨慎的回答说道,“回殿下,四品以上官员,暂未探听到有所勾连、妄议。倒是翰林院和国子监那边,还是有些非议。”
朱允熥冷笑一声,“还真的是圣贤书读多了,真以为拿起四书五经这就能够治理好天下了。把名录记下来,一会儿交上来。”
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