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家产、祭田、庶子(2/3)
老五初担重但,以后他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合适、不妥帖,还请族长和几位房长多多提点和关照。”
族长赶紧谦虚的说道:“汉章能够把新政府的事情安排的妥妥贴贴,还能把家里的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认识的人哪一个不是交口称赞?
由汉章来担任三房房长的位置,我个人觉得非常合适。
以后家族的事情能有汉章这样的能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咱们整个家族必然会蒸蒸日上。”
其他三位房长也都出言表示支持,各自说着夸奖的话。
有了族长和三位房长的赞同和支持,以后三房的房长就是岳汉章了。在这件事情定下来之后,他也神情严肃的表了表态。
分家的第一个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老太太继续说道:“按照咱们祖上的遗训,三房的祖宅只能由房主一脉继承。三房的房长要承担起复兴三房的责任,自然也要享受到祖上的余荫。可惜咱们三房败落的太快,祖上余荫也就只剩下这么一处祖宅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规矩,继承家业的这一支,除了继承祖宅之外,家里的财产也要继承一半。
现在却不能这么做,要是让老五继承了一半家业,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就要喝西北风了。
老五不是个贪婪的人,更注重亲情,除了祖宅必须由他继承之外,家里其他的财产分配都和他的两个嫡亲兄长一样。”
说到这里,老太太停下来轻啜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这才继续往下讲:“说完了祖宅,再说说其他家产的分配。”
老太太的目光落到老三和老四的身上,“老三和老四虽是家中庶子,但这些年来,我从来都没有亏待过他们。
分家也是如此,我这个老太太还能最后为他们做点事情。以后就要各过各的日子,我希望他们两个都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同其他家族的嫡母比起来,老太太确实还算宽厚,这些年也算没有太过苛待老三和老四这两个庶子。
两人对这次分家分得的东西还算满意,自然也愿意把双方最后的脸面维护好。两人都站起身来,情真意切地说了一番感恩的话。
不管这些话有几分真心,老太太听了之后很高兴,族长和其他三位房长也觉得他们两个还算识大体。
等二人表态完毕,老太太继续说细节:“我先说一说公中的账本上还有哪些东西。
首先说现银,补完前段时间老二欠下的亏空之后,公中的账本上就只剩下两千大洋。”
说出这句话,老太太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静,但她己却觉得一张老脸火辣辣的。说出这个数字来,让她觉得很丢人。
曾经无比煊赫的三房,此时竟然沦落到了公中的账上只有两千大洋的地步,简直就是让人看了笑话。虽然看笑话的人都是同族,还是让她觉得很没面子。
而且就连这两千大洋都是她私人贴补进去的,否则的话会是一个倒欠的负数。毕竟马上就要分家了,总不能出现倒欠这种难堪的场面,为了全家人的脸面,老太太再一次填补了亏空。
老太太加快了语速,“再说一下房产和公中的产业。
除了祖宅之外,外面还有四个小院子。分家之后,倒也不愁你们没地方住。
公中的产业有两家酒楼和四家粮店,前段时间就已经盘点完,所有产业可以折算成三万大洋,这一点已经征得老大和老二的同意。
最后我再说一下公中的田产。”
这个时代的人都对土地情有独钟,大家都屏息倾听。
“咱们三房可分配的田产一共有八百六十亩,其中上田有一百六十亩,其他都是中田和下田。
另外就是独属于咱们三房的五百六十亩上田的清明田和书灯田,这些还是老太爷在世的时候特意置办的。
关于这一部分祭田的管理,老太爷留有遗嘱,只能由房长专管,不允许兄弟轮值管理。
公中的全部财产就这么多,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如何分配。”
听到这里,其他人都神色如常,岳文轩的心里确实有些惊讶。他知道家里有几百亩祭田,但没想到竟然都是上田,这可是一笔极大的财产,但这笔财产只能享受收益,不能进行买卖。
从明朝开始,各大家族置办祭田的传统就开始盛行起来。
祭田是祖先给子孙后代的保障,而且也是有效的避免财产损失的一种手段。
明清两代,如果遭逢抄家的大灾难,祭田不在抄家之列。当然,祭田并不是属于某个私人所有,而是属于整个宗族或者宗族分支所有。
岳家五房的祭田本来就比较多,总共有一千两百多亩,其中就有岳文轩的祖父所捐献的两百亩上田。
这一千两百亩祭田是属于五房公同共有的财产,所有家谱上列名的岳氏子孙,都享有同等的收益权。
有祭田的家族,绵延多代之后,祭田的管理往往采用轮值管理制度,具体管理细节各有不同。
族长赶紧谦虚的说道:“汉章能够把新政府的事情安排的妥妥贴贴,还能把家里的生意经营的风生水起,认识的人哪一个不是交口称赞?
由汉章来担任三房房长的位置,我个人觉得非常合适。
以后家族的事情能有汉章这样的能人出一份力、尽一份心,咱们整个家族必然会蒸蒸日上。”
其他三位房长也都出言表示支持,各自说着夸奖的话。
有了族长和三位房长的赞同和支持,以后三房的房长就是岳汉章了。在这件事情定下来之后,他也神情严肃的表了表态。
分家的第一个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这么确定了下来。
老太太继续说道:“按照咱们祖上的遗训,三房的祖宅只能由房主一脉继承。三房的房长要承担起复兴三房的责任,自然也要享受到祖上的余荫。可惜咱们三房败落的太快,祖上余荫也就只剩下这么一处祖宅了。
如果按照以前的规矩,继承家业的这一支,除了继承祖宅之外,家里的财产也要继承一半。
现在却不能这么做,要是让老五继承了一半家业,他的其他几个兄弟就要喝西北风了。
老五不是个贪婪的人,更注重亲情,除了祖宅必须由他继承之外,家里其他的财产分配都和他的两个嫡亲兄长一样。”
说到这里,老太太停下来轻啜了一口茶水,润了润喉,这才继续往下讲:“说完了祖宅,再说说其他家产的分配。”
老太太的目光落到老三和老四的身上,“老三和老四虽是家中庶子,但这些年来,我从来都没有亏待过他们。
分家也是如此,我这个老太太还能最后为他们做点事情。以后就要各过各的日子,我希望他们两个都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同其他家族的嫡母比起来,老太太确实还算宽厚,这些年也算没有太过苛待老三和老四这两个庶子。
两人对这次分家分得的东西还算满意,自然也愿意把双方最后的脸面维护好。两人都站起身来,情真意切地说了一番感恩的话。
不管这些话有几分真心,老太太听了之后很高兴,族长和其他三位房长也觉得他们两个还算识大体。
等二人表态完毕,老太太继续说细节:“我先说一说公中的账本上还有哪些东西。
首先说现银,补完前段时间老二欠下的亏空之后,公中的账本上就只剩下两千大洋。”
说出这句话,老太太虽然表面上看上去很平静,但她己却觉得一张老脸火辣辣的。说出这个数字来,让她觉得很丢人。
曾经无比煊赫的三房,此时竟然沦落到了公中的账上只有两千大洋的地步,简直就是让人看了笑话。虽然看笑话的人都是同族,还是让她觉得很没面子。
而且就连这两千大洋都是她私人贴补进去的,否则的话会是一个倒欠的负数。毕竟马上就要分家了,总不能出现倒欠这种难堪的场面,为了全家人的脸面,老太太再一次填补了亏空。
老太太加快了语速,“再说一下房产和公中的产业。
除了祖宅之外,外面还有四个小院子。分家之后,倒也不愁你们没地方住。
公中的产业有两家酒楼和四家粮店,前段时间就已经盘点完,所有产业可以折算成三万大洋,这一点已经征得老大和老二的同意。
最后我再说一下公中的田产。”
这个时代的人都对土地情有独钟,大家都屏息倾听。
“咱们三房可分配的田产一共有八百六十亩,其中上田有一百六十亩,其他都是中田和下田。
另外就是独属于咱们三房的五百六十亩上田的清明田和书灯田,这些还是老太爷在世的时候特意置办的。
关于这一部分祭田的管理,老太爷留有遗嘱,只能由房长专管,不允许兄弟轮值管理。
公中的全部财产就这么多,接下来我再说一说如何分配。”
听到这里,其他人都神色如常,岳文轩的心里确实有些惊讶。他知道家里有几百亩祭田,但没想到竟然都是上田,这可是一笔极大的财产,但这笔财产只能享受收益,不能进行买卖。
从明朝开始,各大家族置办祭田的传统就开始盛行起来。
祭田是祖先给子孙后代的保障,而且也是有效的避免财产损失的一种手段。
明清两代,如果遭逢抄家的大灾难,祭田不在抄家之列。当然,祭田并不是属于某个私人所有,而是属于整个宗族或者宗族分支所有。
岳家五房的祭田本来就比较多,总共有一千两百多亩,其中就有岳文轩的祖父所捐献的两百亩上田。
这一千两百亩祭田是属于五房公同共有的财产,所有家谱上列名的岳氏子孙,都享有同等的收益权。
有祭田的家族,绵延多代之后,祭田的管理往往采用轮值管理制度,具体管理细节各有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