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丹阳书院(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172章丹阳书院(九)

    在场的众位学者中,康王和谢阳伯并未显露出过多的震惊之情。

    或许是他们对此类现象已司空见惯,因此显得较为淡然。

    面对周围的惊叹声,康王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在他所熟知的年轻学者中,郭呜仁无疑是才华横溢的,同时也被认为是最难驾驭的!

    然而他并不担忧他人会挖角郭鸣仁,因为郭鸣仁早已被视为康王府的得意门生。

    “竟有如此多样的解析!”

    “而且论述充分,令人信服!孔圣先师的弟子多达三千,若真无法使之一悟,儒学又如何盛行于世?!”

    “确是如此!但何谓倒勾子加一点?”

    “一点一撇,以及那个小圆圈又寓意何在?”

    许多人对标点符号的运用产生了疑问。

    “为何是从左至右书写?这其中又有何深意?”

    一些人借讨论之机故意提高音量,以便让郭鸣仁听到,毕竟他们不便当面请教。

    郭鸣仁亦听得到了这些质疑声,他从容不迫地取出手巾擦拭干净手上的粉笔灰,然后举起戒尺在黑板上敲击两下,才回答道:“这些被称为标点符号,日后你们自会学到,并有相应的书写规范。”

    他接着指向一个问号解释道:“此符号名为问号,代表句子为疑问句,而非陈述!文字中通常会用‘呼’、‘哉’、‘焉’、‘何如’等字眼来表达疑问,但未使用这类字眼并不意味着发言者没有提问之意,须知言语是有声调变化的!”

    “就比如我说,大家吃过饭了没?”

    “大家吃过饭了?”他停顿了一下,“没!”

    “仅凭七个字,连成一句问与前六个字问有何区别?两者是否表达相同的意思?而那个‘没’字可以是一个回答。”

    “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大胆推测,这句话是孔夫子向学生提出的疑问,而学生未能回应,随后孔夫子才给出了答案?!”郭鸣仁提出一个引导性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

    在场的学识渊博之大儒自然心领神会,但那些思维相对保守的人可能一时间难以接受这种观点。

    思维保守者并不一定都是年长者,他们历经沧桑,看淡世事。他们未必会赞同你的观点,但起码的尊重是有的。

    反之,一些自认为见多识广、学识深厚的中年人,一时间还难以颠覆过去视为定律的观念。

    就譬如那位娶了十八房妻妾的“风流才子”石放,他也有一腔疑虑亟待解答:“公子,这些……标点符号究竟起源于何处?在古今书籍中,这类特殊符号并未出现过啊?”

    郭鸣仁抛出引导性的问题就预料到有人忍不住发问,但没想到石放的关注点却在标点符号上,“之前没有,现在就不能有?假如我声称是本人的创新,你信吗?”

    石放想了想,“权且当作我相信,那么公子用标点符号断句的十六解,又是从何而来?”

    此问题颇具水准,先前郭鸣仁说的是“将我知道的断句方式列出来供大家参考”,就说明这十六解并非出自他的手笔,又或者非全是他的手笔。

    他固然解释了疑问句产生的思路,但其他方面呢?

    创新也总归有其来源和依据吧!

    郭鸣仁想不到有人发现了漏洞,而且还是这一位仁兄。看来这石放还躺的不够平,比很多人都头脑清醒。他笑着反问道:“《孟子·尽心篇上·第五章》有一段怎么说来着?行之而不着焉……”

    第五章他都记得,内容还能不铭记于心吗?石放心中暗讽,口头上却回应::“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意思是:做了却不明白为何这样做,习惯了就不去深究其原因,终身运用却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大多人都是这样。

    “第十四章呢?”他又追问。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仁德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能获得民心。良好的政治,百姓敬畏;良好的教育,百姓热爱。良好的政治能积累民财,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

    “好!回答的非常好!”郭鸣仁拍手称赞道:“孟子被誉为亚圣,他想必亦曾研读《论语》,然而为何他的观点与《论语》所述存在悖论呢?是亚圣的理论有误,还是我们的诠释出现偏差?”

    在一问一答的探讨过程中,竟意外地引发了关于亚圣的争议,令在场的众人不禁感到惊愕。

    亚圣错了吗?

    还是咱们错了?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郭鸣仁长叹一声,“诸君可曾体会到孔夫子写下这句话的心情?!”

    这句话出自《易传·系辞传上·第五章》,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