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交锋(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秦耕很快就把这7份病历的医嘱修改了。

    上级医师查房不到一个小时,就把上级医师胡一林主任的医嘱全部改回来,除了秦耕,不会有第二个人了。

    “你们不要告密。”他又一次提醒黄连素。

    “杜小平医生,把病历搬过来!”秦耕准备改第二组的医嘱。

    秦耕没想到的是,杜小平拒绝了。

    杜小平脸色一沉,语气坚决地说道:“我不能听你的!”他的态度十分明确,不容置疑。

    秦耕听到这句话后,微微一惊,但很快就恢复了镇定。

    他看着杜小平,目光中闪过一丝锐利,冷冷地说:“我也没指望你能听我的。如果你不愿意送病历过来,那我自己可以动手去拿。不过,我要警告你,如果让我发现你敢泄露任何秘密,我会立刻把你踢出这个组。”

    说完,秦耕转身去搬病历,留下杜小平一个人站在原地,心中充满了矛盾和纠结。

    秦耕把病历医嘱修改了,送到护理部去执行。

    护理部一看也懵了,刚抄好的医嘱,又要重新抄回去,她正想提出异议,但一看秦耕的脸色,办公班护士什么也不说了。

    她按规定转抄医嘱。

    杜小平没有胆量告密。

    不是他不想,而是秦耕警告他的时候,秦耕的气势。

    他被镇住了。

    再说,为什么要告密呢?

    你秦耕改医嘱,死了病人,你负责!

    他也想看看秦耕的热闹。

    杜小平这个人心肠不怎么好,他喜欢看热闹,看别人倒霉,是他一大爱好,就连身边的人倒霉,他都能高兴几天。

    所以,一连几天,即使见到了胡一林,杜小平都忍住了,没有对他说。

    秦耕这一组的14个病人,又有3个出院了,进来了3个,都是病重的,但没关系,原来的重病号,一个个都度过了危险期。

    现在,加上新来的,也只有6个重病号了。

    1组又死了两个病人,2组死一个,3组死了两个,4组,这一周又没有死一个。

    4组创纪录了,已经连续两个礼拜没有死病人。

    照例,每周六下午死亡病例讨论。

    秦耕等人都要参加的。

    4组参加死亡病例讨论的有秦耕,苏耀东,杜小平,黄连素。李思明今晚的夜班,在家睡觉不参加讨论。

    这是秦耕第二次参加死亡病例讨论。

    上一次,他没有发言。

    这一次,他还不准备发言。

    不是秦耕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他没有办法参与讨论。理由很好理解,病例讨论应该是水平接近的人才好沟通。

    现在,在场学识水平最高的当然是技术总指导肖战平副主任。

    但是,肖战平的水平,秦耕已经注意到了。

    很一般。

    省医院不同于医学院附属医院,一般来说,有大学附属医院的省会,最厉害的医院都是附属医院。

    肖战平对传染病的诊断与治疗也许水平并不差,但是在抢救重症病人时的经验明显不足。

    所以,和秦耕很难得到共鸣。

    与其得不到共鸣,别人听不懂,还不如不发言。

    发言并不积极,大概是因为死亡病例太多了,都已经麻木了,连检讨都懒得检讨了。

    今天讨论5份死亡病例,很明显,有走过场的意思。

    只用了40分钟,就把5份死亡病例讨论得差不多了。

    这确实有些快。

    秦耕越发觉得没意思。

    前世,对于一份死亡病例的讨论往往会持续超过两个小时。

    这两个小时代表着什么呢?

    它意味着对病例的深入细致研究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医生们会仔细回顾患者整个发病和治疗的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病情的因素。

    他们不仅要找出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地方,还需要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各种可能性。

    这种细致入微的讨论方式旨在提高医疗水平,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但是,现在这样走马观花,对大家有什么意义呢?

    不过,虽然有意见,有想法,秦耕还是准备沉默。

    胡一林做总结了他说,他说:“讨论的很好,很深刻。我们可以从死亡病例中吸取很多的经验教训。”

    他本来总结得不错,可是突然话题一转,说:“秦耕,你有收获吗?”

    秦耕微微一笑,礼貌地点了点头。

    可胡一林理解错了,觉得秦耕不够诚恳,于是上次的怒火又一次 发泄。

    “秦耕,我对你很担心,你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医嘱,可以说是乱七八糟的,这样怎么得了。”胡一林一脸凝重,语气严肃地说。

    秦耕感到很意外,他皱起了眉头。

    今天是讨论死亡病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