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后胜:想必秦国不是故意的……(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者直接翻过,他现在没心情看这种吸引平民的东西。

    况且看了又能怎样呢?齐国还能学会不成?

    除了首页之外,其余的都是一些对齐国曾经之事的介绍,篇幅最大的一个是:

    【论田氏代齐】

    看到这个标题,老者心里一喜!

    如果秦国拿这件事做文章抹黑齐国,那大王肯定不会再容忍下去,一定会改变态度的!

    然而接着看下去后,这个老臣的脸色从惊愕慢慢变成了震惊,最后呆滞。

    【荀况曾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然民心所向者,终为天命所归……姜氏后期,民生混乱,朝堂不宁……四大家族争权夺利,唯田氏施惠于民……】

    【历经百年救国,姜氏无力回天之际,田氏为民生计……在非常之时起非常之事,才建非常之功……】

    文章前半篇,说的尽是些好话。

    以至于让老者怀疑这报纸是齐国王室自己发的。

    但后半篇……

    【今田齐已上百年,曾经乱象似有再显之意……】

    【大秦前相国、文信侯吕先生就曾言:吾行商之时,最喜齐国、却也最恼齐国……国中百姓本可供大量商机,却终日劳作而赋税尽被取走……其贵族荒淫享乐、不法商人横行、吏治腐败至极……最为富裕之地却滋生出最多的黑暗……】

    【笔者落此篇时,曾问我大秦国师:为何齐国百姓身处富齐却仍旧困苦?为何齐王明知国中公卿不法却视而不见?】

    【国师默然,后曰:齐是齐王,非齐民。】

    文章到此结束。

    老者看着手中报纸,心中有好几句脏话想说,却硬是说不出口……

    齐是齐王,非齐民?

    这话可以延伸出许多种猜想。

    你可以说齐王是要为整个齐国着想,不能为了平民之事而得罪公卿惹得国家大乱,所以要徐徐图之。

    你也可以说齐王就是最大的公卿,所以他不会站在百姓那边。

    怎么说,取决于人的主观猜想。

    而且前面才说了姜氏后期民生混乱,如今田氏又如此,再加上已经有过一次‘代齐’的例子,保不成有人会想:田氏代得、我代不得?

    而放眼整个全篇下来,更是让老者一阵语塞。

    姜氏后期,民生混乱,朝堂不宁?

    这是事实。

    但只是‘一部分的事实’。

    姜氏后期确实四大家族争权夺利,可那四大家族中本就有田家啊!

    朝堂混乱?

    不就是因为他们四个互相斗吗?

    四大家族争权夺利,唯田氏施惠于民。

    田氏确实在姜氏后期施惠于民,但这施惠的方式,秦国人没写。

    当时的田家已经是齐国四大家族,而作为执掌国政者之一,田家以公权赚私益:老百姓向国家交税时,田家故意少收;而田家借粮食给老百姓时,却故意多给。

    亏的是姜氏齐王的财产,但赚来的民心是田家的。

    而且后来,田氏联合另外两家灭掉了其中一家,又为了消磨那两家的实力,不惜发动齐国与他国的战争以达成目的。

    这些虽然从未流于田野之中,但在各国王室和那些大贵族的记载中都是写明的。

    作为曾经君王后时代的老臣之一,他清楚的这些秦国人忽略的故事。

    可他不能说啊!

    秦国人的报纸在平民中的权威性,哪怕他看不惯秦国也不得不认。

    眼下秦国居然在报纸上为田氏说了些好话,虽然只是以‘为民’角度说的、谈及‘代齐’的政权合法性上却只用了“为民生计”“在非常之时起非常之事”这些话,但那些毕竟是好话啊!

    齐王只要操作下,很容易为自己套上一层金闪闪的外衣。

    他要是把那些事说出去了,恐怕齐王会先宰了他全家。

    但坏处也在这里——面对秦国人给出的这些好话,齐王会认吗?

    当然会认!

    不仅会认,齐国所有臣子,但凡不认的,都可以被指责一句心怀异心。

    可前半篇你认了,后半篇呢?

    如果好话认可了,坏话就是假的——这岂不是欲盖弥彰?

    秦国在齐国的细作都不用说别的,只要以此为由说:这是齐王不想承认你们这些平民的利益。就可以让前半篇好话的效果彻底作废。

    “老爷,还要不要……”

    一旁,一个后辈也看完了内容,便开口问道。

    老者看了看他,又看了看手中的报纸,以及前方店铺门口围观的大量平民,内心纠结无比。

    没等他做出决定,一名家丁就快速跑来:“老爷,王宫来人叫您呢。”

    ……

    齐王宫。

    看着面前的报纸,齐王的脸色阴晴不定。

    对我田氏的好话,我很高兴;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