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忠臣难道就好欺负不成?(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不是田家的人,不然……

    后胜的心里藏着一股怒火。

    对田齐王室的怒火!

    当初齐国被五国联合进攻,当时还是太子的姐夫齐襄王躲在莒城,在自家中做下人。

    那年。

    齐国君王被杀。

    齐国被打得只剩下两座城。

    没有谁知道齐国还有没有未来,更没人知道田氏一脉还能不能活下去。

    可更令人没想到的是,自己姐姐居然看上了一个从外地流落来的下人。

    姐姐自幼聪慧,喜爱读书,还常常教导自己一些兴许她都只是刚明白的道理,也因此,姐弟俩的感情一直很好。

    面对这桩大小姐与下人之间的禁忌之恋,姐姐是瞒着父亲他们的。

    而后胜出于姐弟俩的好感情也选择尊重姐姐的选择,甚至会帮着姐姐隐瞒——他或许不是一个好相国,但绝对是一个好弟弟。

    追杀齐王室的敌人离开后,莒城的人们开始寻找君王有没有流落的公子在这里。

    这时他们一家才知道,这个‘下人’就是齐王室唯一的嫡系公子。

    于是齐襄王在莒城继位。

    姐姐成为了王后。

    但这时,父亲太史敫(jiǎo)却不乐意了。

    外人只知道父亲对外宣称:她没有经过媒人介绍而自己嫁人,不配做我的女儿,有辱祖宗的名声。

    于是父女俩终生不再见面。

    可后胜当年在莒城,却清楚的知道事情的真相是如何。

    在襄王继位后,襄王曾和父亲有过一段对话,当时他因为要替姐姐找一本书而偷偷潜入父亲书房,恰好听完了全程。

    襄王找到父亲,直接问道:

    “齐国史官一直都刚正不阿,甚至你的先辈们不惜身死也要写崔杼弑君之事,你会一样吗?”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在询问太史敫是否会秉公执笔。

    但如果将崔杼弑君的全过程结合起来看,这句问话兴许就还有另一种意思了。

    因为史官不仅记载了崔杼弑君,也记载了崔杼为何要弑君——是齐后庄公先与他的妻子私通、还将崔杼的帽子拿来送人的。

    所以齐襄王此话看上去是在问你是不是公正不阿,实际上是在问:

    “如果我干了什么坏事,你会记吗?”

    又或者是:

    “你会因为我们的关系而特意把我往好了写吗?”

    而面对襄王的问话,父亲毫不犹豫的回道:“如实记录。”

    于是襄王便说:“那希望你当一个公正的太史吧。”

    公正的太史。

    和成为王后的女儿之间,想必联系可以淡漠许多吧?

    这些隐晦的意思,还是许多年之后后胜才体会出来的,只是等他体会出来后,父亲早已和姐姐断绝了关系。

    那次对话之后,才有了父亲对外宣称和姐姐断绝关系的事。

    可每次想起父亲在姐姐住过的小院里发呆、以至于病重过世前还望着姐姐的画像的模样,后胜心里就怒火滔天。

    十一年前,姐姐也走了。

    临终前和自己见的最后一面,姐姐同样是流着泪看着父亲的画像,那时他便知道,一直都比自己聪慧的姐姐,早就明白了一切。

    或许父女俩有重归于好的机会。

    只是时间啊,永远不会为谁停留。

    当襄王去世姐姐以太后身份掌权时,父亲已故去许多年了……

    每每想到父亲和姐姐因襄王那番话被迫终生不见的事,后胜心里就想着替他们报复回去。

    他答应过姐姐要好好护着侄儿,他会做到。

    但也仅限于护着侄儿而已。

    这田氏的王室之位、这田齐的江山,我毁定了!

    沉思间,几个大臣已经走了进来。

    面对已经在这的后胜,除了一个老臣有些皱眉以外,其他人都是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

    “拜见大王!”

    “免礼,诸位都说说,对秦国报纸,寡人该如何应对?”齐王建直接道。

    后胜心里不以为意。

    他非常理解齐王建是个什么人。

    这是个善于纳谏的人,至少齐王建自认是的;而在后胜看来,这就是一个好听点的说辞。

    善于纳谏,不代表你就没了自己的意见了。

    可自从姐姐死后,这侄儿基本上是朝堂上哪个声音大听哪个的。

    如果几种声音相持不下,那哪个与他亲近就听谁的——很显然,他最亲近的就是自己了。

    后胜看向了一名官员,后者当即站了出来。

    “大王,秦国这是交好之意,虽有些不实之言,但总体可喜。”

    齐王建眉头一皱。

    另一官员接着说道:“大王,臣也是如此看的,我齐国一向与秦交好,如今秦国在报纸上攻讦三国、却唯独对我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