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2章 终于能自主生产涡扇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512章终于能自主生产涡扇了!

    虽然只是一个改进型号,但航空安全大过天,必要的测试流程绝对不能马虎。

    更何况,这个所谓的“斯贝改”,新技术利用率几乎超过了三分之一——

    第一台9A-01号原型机修改了高压压气机叶片和供油部分的一些不合理设计,换装全新的国产油泵、轴承和齿轮组,并且将原来的轴承组件整合起来。

    由此减少了零组件的数量,拓宽了喘振裕度。

    到这个时候,虽然修改的地方还不少,但仍然属于对原型发动机的小修小补。

    不仅性能标定并没有变化,热端部件的核心设计也维持了原装,因此基本性能也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自重减轻了大约75公斤。

    但是在1997年年末开始生产的第二台原型机9A-02号上,变化可就比较大了。

    为了测试全新主动冷却技术的有效性,常浩南专门要求606所的技术人员修改了发动机性能标定。

    通过提高燃烧效率以及升级航油的方式,把涡轮前温度提高了大约50-60℃,达到接近第三代涡扇发动机的水平。

    沉醉的表情略显变态。

    410厂的发动机总装车间门口,常浩南和钟世宏、张振华并排站在一起,看着总算完成了厂方整机检测的发动机被缓缓装到专门设计好的发动机托架上面。

    但这第二台原型机,由于各方面改进巨大,英国的原装件已经无法适应其工作状态。

    盛京,一月中旬的早上。

    尤其是涡轮和燃烧室内壁的气膜孔加工。

    不仅每一個孔的加工相比涡喷14都要多上数个工序,后续的磨削加工和质量检测也要对应增加步骤。

    ……

    为此,第二台原型发动机的压气机也被修改,在9-12级高压压气机叶片上采用了在涡扇10研制过程中开发出的叶片分离流主动控制技术,将压气机的总压比提高到22-23左右。

    相比于一打一个准的圆孔,常浩南开发出的带前倾角簸箕形孔对于410厂开发出的电火花加工技术相当不友好。

    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过,他还是没忍住,又轻轻抚摸着裸露在发动机机匣外侧的燃滑油管路。

    为了加快生产速度,之前的9A-01号机仍然有大概四分之一左右的零组件直接使用了英国进口件串装。

    总之,虽然常浩南恨不得发图之后的第二天就能开始测试这台使用了不少涡扇10技术的发动机,但410厂即便专门腾出一条产线,24小时三班倒进行生产,还是用了两个多月才把9A-02号机给生产出来。

    直到发动机被吊装组固定好,并开始用货箱进行包装,他才依依不舍地退了回来。

    “斯贝,国产化搞了二十多年,咱们总算是造出一台100%国产的发动机了……”

    金属的尾喷口彻骨冰寒,把没什么心理准备的张振华冻的一个激灵。

    伴随着面前泛起的阵阵白雾,张振华不无感慨地说道。

    气温差不多得有个零下20℃左右。

    只不过,由于制造工艺的研发还需要时日,所以这台发动机在生产制造时采用的电解加工、电子束焊、精锻、精铸等技术,仍然停留在之前的水平上。

    张振华特地走上前了两步,伸手在半空中发动机的尾喷口上轻轻拍了两下。

    良品率还低了不少。

    因此,所有部件均为在国内新生产的。

    在这个过程中,410厂也验证了金属喷涂、真空热处理、轨迹焊、真空钎焊、数控弯管等几项关键新制造技术的应用,为下一步涡扇10的制造打下了基础。

    “是啊,可惜就是有点太晚了……”

    钟世宏摸出圆珠笔,一边在出厂单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一边回应道:

    “当年引进斯贝之后,中间又摇摆了足足十几年,现在把国产型号搞出来,就算性能比原装货更好,前景也比较有限了……”

    斯贝的引进,还隐藏着一段410厂和430厂之间的爱恨情仇。

    前者当年坚持要继续搞涡扇6,而后者则认为应该从斯贝搞起。

    非要说的话,最后算是落了个双输的局面。

    事到如今,谁是谁非早已经说不清楚。

    好在对于钟世宏和张振华这一代人来说,倒也没有太多相关的记忆。

    两个单位之间的火药味,随着涡扇10项目的推进,以及研发协作的不断加深,也逐渐消弭于无形。

    矛盾,从根子上说来自于资源分配的竞争。

    如今常浩南几乎把华夏航发产业的规模做大了一个数量级,分蛋糕的难度自然降低了很多。

    尽管如此,在注意到两个人之间的话题逐渐往陈年往事的方向靠拢之后,他还是赶快扯开了话题:

    “过去的事情,多说无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