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他们身体好,一时半会毒不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位争强好胜、能言善辩,自带一股英武之气的人。

    加上做皇帝高高在上,志得意满,是很容易骄傲起来的。

    历史上有些皇帝,自从坐上了皇位,就变得自视甚高,盛气凌人。

    但李世民却将自己本来就很强的气势,悄悄隐藏了起来,变得更加刻苦,更加自律。

    “朕,誓要做那千古一帝。”

    这就是李世民的野心。

    殿内下首,坐着五位臣子,正在殿内帮着李世民审批奏折。

    这几位臣子分别是中书令房玄龄,检校侍中、兼任吏部尚书的杜如晦、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尚书左丞魏徵、尚书左仆射萧瑀。

    此时,这五个人都是辅佐大唐天子李世民,批阅各种奏章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官员。

    当然,也可以理解是李世民的私人智囊团队,毕竟大部分都是李世民还是秦王时的家臣。

    而这些重要的、需要谨慎处理的国策,李世民大多都是与这几位“内朝臣子”一同商议,然后才讨论出结果的。

    但如果一些事情涉及到其他部门,李世民也会将六部大臣叫来,让他们一起参与讨论。

    而每天的朝会,也就是“早朝”,其实就是让朝堂之上的所有官员向李世民汇报工作。

    其实是李世民控制朝堂的一种形式。

    真正能决定国策的重要会议,还是李世民在太极殿中,这寥寥数人的“小朝廷”。

    由于这个“小朝廷”的地位超然,所以所有的奏章、奏折,都是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过了一遍的重要奏折。

    几乎是关乎到整个大唐社稷,需要李世民这个当老板的人,才能拍板的大事。

    比如朔方,就是因为去年草原冬天暴风雪,被突厥人掠边了,边关的将军们忍无可忍,想要反攻。

    但是这件事情很可能会引起两国之间的大战,就不是兵部能够决定的了。

    需要集团老总李世民决定...

    当然了,这种涉及到国策的奏折并不是每一天都有。

    几乎,十天半个月也见不到一条。

    但是好巧不巧,贞观二年时间已经来到了快二月。

    一条不太好的奏折,再次来到了李世民的手上。

    只是此时的李世民包括众人,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是杞人忧天,寥寥数语就将其打发了。

    这篇奏折的内容是:“圣人明鉴,今以来,关内雨水稀少,百姓缺水浇灌禾苗,臣请圣人,下拨五十万贯,以梳理渭河,泾河,北洛河,三条河流,以备万患。”

    其实李世民在看到这份奏折的第一眼,还是很欣赏,这名叫褚信的官员。

    只是当李世民看到他申请的银两金额的时候,他的眼皮还是不由自主的跳了两下。

    “五十万贯?”

    “那你还不如把朕上上秤,看看朕值不值五十万贯。”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