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东突厥的落寞与唐廷的对策(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凭什么用君子之道待他们?\"

    “现在是打仗!又不是什么过家家,哪里有什么君子小人...”

    只是与人辩论,他魏怼怼又何成怕过他人,见到房玄龄开口,他立马反驳道。

    “突厥政权衰落是不假,但是我们大唐这两年也不好过,去年关内大饥,山东大旱,秋天之时又遇见百年难遇的大霜。今年关中又遇大旱,眼下更是难民齐聚长安,一旦处理不好,唯恐又要引起动乱,这时再起刀兵,不是乱上加乱吗?”

    如此交锋了数个回合之后,眼见两个人有争吵起来的迹象,一道声音适时响起。

    “我觉得魏尚书与左仆射两人说的都有道理,但草原十八部大势已去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条件成熟的话,是可以攻取的,不过眼下既然条件还不明朗,我们不如徐徐图之。”

    这番话是草原专家唐俭说的。

    一番话说下来,尽管有些折中劝架的意思。

    但也成功的让两人闭上了嘴巴,也让李世民产生了一丝兴趣。

    他摸了摸嘴边的胡子,看着台下的唐俭说道。

    “茂约,你不妨仔细说说。”

    唐俭见闻,朝着李世民恭敬道:“陛下,不久前,突厥人不是送来书信,请求用梁师都换取契丹诸部吗?”

    听到唐俭的话,李世民和众多大臣也都点了点头表示确有此事。

    唯有长顺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几个大臣听出了言外之音,顿时眼前一亮,默默点了点头。

    唐俭接着道:“突厥人一直不遗余力的扶持梁师都,现在却提出这样一个条件,由此可见,突厥人现在已经自顾不暇,压根没有多余的能力保护梁师都,我们何不先把梁师都拿下,这样既能拔掉突厥人这个眼中钉,又能摸清楚突厥人的虚实。”

    听到唐俭的话后,李世民满意的点了点头,就连反对出兵的魏徵,这一次也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接着,作为专门研究草原的专家,唐俭又具体的分析了一下突厥和大唐现在的情况对比。

    他说道:\"我们大唐去年久雨,今年又遭受旱灾,确实不容易,但是突厥人的情况或许远比我们更加的惨烈。\"

    原来,与之前李恪所讲的那样,贞观元年冬天。

    突厥国内,就遭受到了百年未遇的特大风雪,大雪几乎覆盖了整个草原。

    不知道多少牲口被活活冻死,马死了,就意味着军事力量被无形削弱,牛羊死了,就意味着草原人失去了食物来源,就要是要饿肚子的大事。

    但厄运一旦开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一样,一旦打开就一发不可收拾,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可能。

    原本在经历了天灾之后,颉利可汗还以为就能够安然的度过这次危机。

    而更令他意想不到的,一场足以撼动他统治的人祸,正在发生。

    那就是内乱。

    说到这,也就不得不提到颉利可汗侄子,突利可汗了。

    这件事也与他紧密相关。

    大家都知道,草原人与中原人不同,他们是游牧民族 。

    游牧民族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逐水草而居,居无定所,飘渺不定。

    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他们很难建立稳定的政权。

    当然,也很难彻底的将他们剿灭。

    其次,突厥内部的继承问题,那也是一团糟。

    他们有时候父死子继,有时候却又兄终弟及。

    当然,这也有一些外在因素,比如漠北草原,那里的环境非常恶劣。

    可汗就算实力再强,也架不住风沙肆虐,日晒雨淋。

    哪怕他们战胜了这些自然之力。

    但是帐篷里的美酒,还有那些如狼似虎的妻子们,夜夜攻伐。

    就算是他们再长寿,又能够经的起,多少天这样的折腾。

    因此,这些草原上可汗,他们的寿命甚至还不如中原的帝王。

    如果是那个可汗活到了三十五六岁,那他就算是高寿了,又可以多喝几杯...

    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可汗,在三十岁左右就挂了的原因。

    可如果可汗死得早,或者暴毙,那么王位的继承权就会出现真空现象。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儒弱年幼的儿子,是绝对不可能登上汗位的。

    毕竟,突厥人和中原不同,缺少文化的他们,在权利面前,可不跟你讲什么道义。

    如果你让一个还没有车轮高的孩子上台,相信崇尚狼性的突厥人,一定会把他生吞活剥,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毕竟,就连中原王朝,也有不少谋朝篡位者。

    所以一般情况下,这可汗之位,都是由自己的兄弟来担任。

    因此,在启民可汗去世之后,突厥汗国的三位可汗,都是兄弟关系。

    颉利可汗登基之后,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他的兄长启民可汗对他不错,还是因为他认为东突厥疆域辽阔,难以治理,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