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又来十万灾民与朝堂发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烈的讨论着赈灾的问题。

    而李恪的到来,自然也引起了众人的注意。

    原本激烈讨论的官员们纷纷向他投来目光。

    看向了这个凭借一己之力,将混迹在救援队伍中的平民剔除的蜀王李恪。

    看见正欲施礼的李恪,上首的李世民,示意他无需行礼,站到一旁即可。

    理解了李世民的意思后,李恪微微欠了欠身,表示了对李世民的尊敬后,便乖巧的站在了一旁。

    对于那些大臣的视线,全都视而不闻,静待看着后面到底会发生什么事。

    “邢国公,你是户部尚书,不知如今长安之中的义仓,还有多少存粮,又能够维持多久?”

    此时担任户部尚书的刘政会,听到李世民的问题,脸上也是一阵苦笑。

    他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对着李世民回答道。

    “启禀圣人,旱灾过去已经一月有余,因为灾民一直盘踞在长安,长安义仓中的粮食,已经不足二十万石,若是加上明后天陆续抵达长安的十万灾民,这些粮食,就算再怎么省吃俭用,差不多也只能支撑半月的样子。”

    李恪听到这里,多多少少有些明白,李世民喊他来的意思了。

    这是马上又有十万难民在前往长安城的路上。

    估计是李世民看见自己下午解决了混入灾民中的平民一事,想要看看自己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帮助到他。

    只是他却忘了,自己刚刚解决问题,他就甩给他一个烂摊子,任凭那些大臣攻歼自己。

    所以,李恪打定主意,今晚一句话也不说。

    而另一边,刘政会话音刚落,满朝文武就像是炸开了锅一样,议论纷纷起来。

    “不容乐观啊!”

    “是啊,原本长安城中的义仓粮食,也是堪堪解决这盘踞在长安城的三十万灾民,这要是再来十万,倾覆在即啊。”

    “谁说不是呢!”

    “这么多张嘴,想要喂饱可不容易。”

    当然了,除了有人提出了问题,也就有人提出了解决办法。

    比如,就有人提出了兴修水利,建立粮仓。

    有人提出节衣缩食,为灾区省下下钱粮。

    还有人提出精简官员,提高行政效率。

    当然,还有大赦天下,凝聚民心的。

    严惩哄抬物价,以工代赈等具体赈灾行动的。

    对于这些建议,有利于赈灾的建议,李世民也都一一虚心采纳了。

    但是,这些政策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取得效果。

    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将这接近四十万的灾民安置好。

    要知道,这么多张嘴要吃饭,一天消耗的粮食都是海量的。

    当然了,李世民也明白,光靠义仓中的粮食,肯定是度过不了这次的灾难。

    就算是想要以工代赈,也没有多余的粮食。

    所以,还是得必须从那些世家大户,以及做粮食生意的巨贾手中购买粮食。

    在旱灾来临之际,李世民早已下了严禁哄抬粮价的命令。

    但长安城中有些地方还在高价卖粮,未必就不是他们暗中操作。

    这些世家和商贾,皆以利益为上,不惜用尽一切手段来追求财富和权力。

    怕不是,这么轻易就配合朝廷的救灾,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想到这里,李世民看着台下这些大臣,又突然叹了一口气。

    叹息中充满了无奈。

    李世民深知,对于这些世家与门阀,现在打压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这些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贸然采取强硬手段,很可能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和纷争。

    而且,李世民也明白,世家大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他们在大唐的繁荣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和文化方面。

    因此,对于他们的利益和地位,应当在维护大局的前提下,采取更为稳妥和明智的处理方式。

    李世民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知道,必须要采取一种更为巧妙的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

    要在不损害世家大族利益的前提下,削弱他们的权力和影响力。

    只是这件事还得慢慢从长计议。

    没有办法,李世民只好将目光看向了台下的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

    这三位都是他的得力谋士,也是他最信任的人。

    他们三人也感受到了李世民的目光,纷纷抬头看向了他。

    李世民微微点头,然后开口说道:“辅机、玄龄、克明,不知你们何以教朕。”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三人听到李世民的话,心中不禁一震。

    他们知道,这次的旱灾与蝗灾,对于大唐来说无疑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长孙无忌深吸一口气,率先开口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