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廷议与恶意(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东宫大殿之上,气氛庄重而肃穆。

    李世民端坐于丹墀之上,双眸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轻抬眼帘,扫视着殿下群臣,然后缓缓开口问道。

    “今日这个时间,可知朕召集众卿家,可谓何事?”

    听到李世民这句话,殿下的群臣立刻议论纷纷起来。

    良久之后,见到没有人回答李世民的话。

    房玄龄不忍场面太过尴尬,侧头看了一眼长孙无忌与杜如晦。

    只见长孙无忌低着头,眉头紧锁,仿佛在思虑着什么。

    杜如晦的眼中已经泛起了一丝淡淡的血丝,显然是长久以来积压太多的疲惫,导致有些精神不振。

    加上他一直身体不太好,这使得他的脸色看起来异常的苍白。

    无奈之下跨出队列,躬身施礼道。

    “陛下,若是微臣猜的没有错的话,莫不是柴绍将军成功收复了朔方?”

    “哦?”

    李世民微微一愣,他没有想到,房玄龄一语中地。

    顿时脸上露出一丝笑意,望向房玄龄,饶有兴趣的说道。

    “玄龄何以如此笃定?愿闻其详。”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他知道,自己的话已经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

    于是,他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想法。

    “陛下,微臣以为,现如今,旱灾和蝗灾的影响力已经慢慢消弭,灾民们在陛下的英明领导下,也已回归故地。陛下一向体恤臣子,很少在这个时间召集尔等,肯定是有军国大事与臣等商议,但现在除了朔方,臣也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大事,需要如此紧急地与臣等商议。

    说完之后,他也不等李世民回答,就再次上前一步,跪倒在地道:

    “此乃我大唐重大胜利,臣为陛下贺,为大唐贺!”

    \"哈哈哈哈哈......\"

    听完房玄龄的话后,李世民再也忍不住了,在脸上露出豪迈而自信的笑容后,顿时哈哈大笑起来。

    大殿上的文武百官,有哪一个是普通之辈,听完李世民和房玄龄的对话,再仔细一看李世民的表情,哪里还不明白了,这是被房玄龄给猜对了。

    顿时全部跪在地上,口中齐声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大唐贺!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这一声贺喜之声,如同万众一声,整个大殿都充满了喜悦和激动。

    李世民更是笑容满面,他看着跪拜在地的文武百官,心中感到无比的满足和自豪。

    他知道,这是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是他这两年辛辛苦苦治理国家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陛下,您英明神武,明察秋毫,总是能够做出最明智的决策,臣实在是佩服。”

    在李世民让众人平身后,坐回位置的程咬金便再度开口道。

    “陛下,高瞻远瞩,运筹帷幄,上马能杀敌下马能治国,实在是让人敬仰。

    “陛下,文治武功,领袖群伦,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如此卓越,实在是让人景仰不已。”

    ... ...

    在程咬金说完之后,一群大臣纷纷夸奖起李世民来。

    在大唐早期,朝廷确实相对宽松一些,给予了臣子们较大的言论自由。

    在这个时期,李世民也非常注重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对于那些与他有不同看法的人,他更是显得宽容和包容。

    这才导致大臣们说话和发表意见时都比较胆大,不会存在什么君臣相疑的事。

    更不会因为说错了话,而被治罪或惩罚。

    李世民也深知,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各种声音的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家的状况,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朝廷上,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能够得到皇帝的重视和认可。

    不过,这种情况在李世民之后,就慢慢消失了。

    剩下的那些皇帝,虽然也有明君贤主,但是他们对于朝政的掌控过于独断,对于大臣们的意见往往只是听取而不采纳。他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而忽视了朝廷中其他声音的存在。

    这种情况,导致了朝廷中的大臣们渐渐失去了发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不再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选择沉默不语,或者按照皇帝的意愿行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朝廷中的声音越来越少,而皇帝的决策也越来越缺乏批判和监督。这种情况,使得国家的状况逐渐恶化。

    最终,使大唐走向了衰败。

    李世民看着下首的众多大臣,嘴巴都笑歪了。

    因为在一般的时候,朝堂中,大多数意见都有相左的时候。

    像这样直夸自己的言语,可是很少很少,更难得是,就连魏徵今天也只是夸奖,而没有怼他。

    以至于让李世民都有些得意......

    但他作为一个控制力很强的君王,自然明白。

    这些话虽然有些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