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做大做强的贸易和神秘少女(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调养身体,二来就算是以后卖掉,也绝对不会吃亏。

    这让他们这些劝说李恪的人,反而一时间有些踌躇起来......

    在胜州城交易地不远处的一座巨大帐篷中,堆满了一匹匹绢帛和一箱箱的金银珠宝。

    在帐篷的另一边,则摆放着一坛坛酒水,以及几乎堆满了半个帐篷的粮食。

    看着这些物品,药勿葛阿都和阿悉结阙两个典型突厥酋长,已经乐的嘴咧到了耳根子了。

    露出一嘴金灿灿的大黄牙,短短几天的时间,这两个部落,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对视一眼后,放声大笑了起来。

    似乎在为这次的丰收而喜悦。

    这些绢帛、酒水、金银珠宝和粮食,都是他们在与唐人在进行交易后得到的丰厚回报。

    “阿都,看来,我们的策略是正确的。”

    阿悉结阙酋长笑着说,“不错,不用跟着突厥人打仗死人不说,光是与唐人交易,我们就能得到突厥人抢夺都抢不来的好东西,还能不受突厥人的压迫,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看着眼前丰富的物品和资源,他们也不得不感慨一番。

    首先,他们两个部族的精神面貌,看起来比之前在草原上游荡的时候,要好得太多。

    众所周知,从贞观元年开始。

    这两年冬季,草原上连逢大雪,不要说牲畜过冬的饲料,就连他们牧民过冬的食物,也极度短缺。

    部落中的老弱妇孺,更是经常在夜里被冻死或者饿死。

    而现在,这两个部落才来胜州多久,短短几天的时间,他们的大帐就快被粮食装满了。

    而且他们不仅有了充足的食物,穿着也变得精致了起来。

    以前放牧时脏兮兮的羊皮袄,也不知道被他们丢到了哪里,现在每人身上一件漂亮的丝绸长袍,或是锦绣短衫,与之前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而之所以让两位酋长动容和触动的是,因为这满满一帐篷丰盛的物品和粮食,他们没有花自己一文钱,一头羊。

    原来,这些东西,全是这几日的交易得来的税收。

    要知道,自古以来关市之税很早就有了。

    在柴绍设计让李恪接下这个任务的时候,柴绍也说过,其他的他都可以不管,但李恪要交上该交的税金,就是指关市税,也就是商人入关或入市的时候,需要缴纳的费用。

    在唐朝,朝廷规定,所有的贸易都必须在规定的场所进行,称为“集市”,例如长安的“东市”和“西市”。

    所有的商人,必须交纳一定的费用,才能进入集市。

    在集市之外的场所,是不允许任何人私下交易的,这就是所谓的市税。

    至于关税,则是沿路设置关卡,对过往的商人进行的一种税收,例如胡商去往长安,沿途都会经过多个关卡,由朝廷规定一些关卡征税。

    与之对应,大唐的商人去其他国家,例如西域,也会被那些沿路国家设卡收税。

    除此之外,还有外商税,就是朝廷对世界各国胡商征收的税。

    好在现在是在唐初,商人的赋税相对来讲较轻。

    商人只需要按照规定,交纳关市税就行,并没有其他负担。

    不过当然了,就算这样,还是有一些商人,非法逃避关市税,从而进行私下交易。

    一般而言,那些胡商来大唐从事贸易,不远千里。

    所贩卖的是奢侈品,如镜子、葡萄酒、三勒浆等都是暴利的商品。

    那些胡商就算缴纳完各种商税,也能获利颇丰。

    这也是各国胡商频繁往来大唐的主要原因。

    所以,税法明确规定:没有固定住处的那些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征收三十分之一的税。

    但是由于胜州处在边境,没有什么沿路的关税,而且层层卡要,也不是李恪的风格。

    但是李恪也深知,商业税的重要性。

    于是,他经过谨慎的思考后,将商税提到了十五分之一。

    除了分润给朝廷,和他自己保留一部分外,还分出一部分给那些部落酋长。

    倒不是他特意讨好那些部落酋长。

    而是经过这两天的商贸后,他敏感的发现了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这些部落酋长虽然并不擅长经营,但他们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他们手里握有大量的资源和人脉。

    李恪深知,如果能够将这些部落酋长的拥有的力量,全部引入市场,进一步推动胜州的商业发展。

    那么,这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提高商税,就是他的一种策略。

    李恪则将这一部分税款,分给了那些部落酋长后,他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了商业利润的分配中,就是一条船上的人。

    这种做法不仅能让他获得了那些部落酋长的支持,也可以让商业税的征收变得更加的顺利。

    在这种策略下,那些吃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