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进城仪式,意外与祭天祝文(改)(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功劳,抵不过李世民的雷霆之怒。

    那可就前功尽弃了.....

    所以,根本没必要在这些小事上,以身犯险,搞得他好像是个莽撞人一样!

    因此,尽管李恪心中有些不以为然,认为这些繁文缛节对于治理幽州并无实际帮助,他还是选择了尊重并遵守这些既定的仪式。

    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重蹈前身的覆辙,也才能够真正得到李世民的信任和重用。

    而且这些礼节和仪式,估计就是维护国家稳定、彰显统治者威严的重要宣传手段。

    毕竟君权神授,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无论是哪个朝代,都需要通过这些仪式来强化百姓的信仰,让他们相信君主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是不可挑战的。

    “见过蜀王殿下。”

    “恭迎蜀王殿下来到幽州。”

    在李恪的车驾经过幽州城官道上的时候,两旁的百姓纷纷朝着车队行礼高呼,疯狂地打量着这位年轻的皇子。

    “感谢大家的热情欢迎,小王也深感荣幸。”

    李恪从马车上探出大半个身子,向两旁的百姓挥手致意,脸上露出了温暖的笑容。

    在他看来,与幽州的百官和勋贵要保持距离,毕竟,他们这些人是敌是友,尚未可知。

    但与幽州城内的百姓,要快速的拉近彼此的距离,他们才是幽州城的基石,也是幽州的基础。

    只要得到封地内百姓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不管是刺史府的班子也好,还是本地的勋贵地头蛇也罢。

    他都能有足够的底气去面对,甚至在必要时刻,他可以利用百姓的民意,对这些不利于他发展封地的力量进行压制。

    “蜀王殿下,草民是凤翔王垛村朱四。如今来幽州讨生活,关中旱灾,有幸逃难至长安,得殿下救助活命。殿下来到幽州,实乃我幽州百姓之福祉。”

    说完就跪在地上砰砰砰的磕起头来。

    李恪在车架上听到一个声音,循声望去,只见车队前,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中年男子,正跪在路旁,向他磕头行礼。

    听到这人的话后,微微一笑,心中暗赞。

    这真是刚想瞌睡,就有人送上枕头。

    原本自己还不知道从哪里收拢幽州百姓之心,这一下就有人送上一个话题,真是天助我也。

    可就在他准备叫停马车,学他劳资李世民来一场政治表演的时候,又有数道声音响起。

    “华州,葛大在此谢过殿下救命之恩。”

    “凤翔府,农邵,谢过蜀王殿下施粥之恩。”

    “秦州,隗高寒、赵一鸣,叩谢蜀王殿下长安活命之恩!”

    听到这些声音,不光李恪愣住了,就算是幽州城的百姓,也被这一幕震撼的不轻。

    他们何时何地见过这种场面?

    若是当街拦轿,告状的百姓,那确实是见得多了。然而,像眼前这样,来自数名来自各地的百姓,自发下跪磕头,只为向一位皇子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这可是前所未见的奇景。

    所以,整个幽州城,一时之间也变得议论纷纷起来。

    “那几个人一听就是关中口音,俺可听说了,上半年关中出现大旱和蝗灾,当时好多人都饿死了,听这几个人的意思,蜀王殿下当时参加了救灾,救了他们,而且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位蜀王殿下长的就跟面善,看样子就是个好人。”人群中一位妇人有人说道。

    “但谁又知道这几个人,会不会是那位蜀王殿下找来的托?就是为了骗取我们的好感呢?”

    一个长相尖酸刻薄的中年人指着那几个前来道谢的百姓,挑拨地说道。

    他的话立刻引起了一片哗然。

    的确,这样的场景太过罕见,以至于让人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

    一个年纪较大,长着山羊胡须的老者,听到后忍不住叹了口气,接着说。

    “但若是这位蜀王殿下,真的救了那么多人,来到我们幽州,那便真的是我们幽州地福气了。”

    一同同样年年纪的老者,长叹了口气,眼里有些湿润。

    “我也是个老幽州人了,一辈子在这里生活。看多了那些嘴上说着为百姓着想,却只顾自己贪赃枉法、恣意享乐。但从那几位的表情和行为来看,这位蜀王殿下,他似乎有些不一样......”

    周围的百姓们听到两位老者的话,顿时也纷纷点头,他们也深有同感。

    “是啊,一个人若是撒谎,不可能向他们那样真挚,你们刚才是没看见,那头磕在地上叫一个瓷实,若是没有那位殿下叫停,都快磕出血来了......”

    李恪在长安救灾施粥,以及后来建设蓝田县中,救援接触了大概数十万的关中流民。

    想着时间过去这么久了,在这里遇到几个,好像也正常。

    幽州本就是北方重镇,南北交通要冲,来这里做做生意,也在情理之中。

    想通了其中的关键之后,李恪想要作秀的心思也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